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逸飞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逸飞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艺术中的意境美?
一副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造境,也就是意境美。南齐谢赫六法论的″气韵生动”其实也是讲的是气韵意境之美。中国书画中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要有一种意境之美。让人观之能够引起遐想美的感受。譬如齐白石的《虾趣图》,形态各异,自由自在透明剔透的虾,只只栩栩如生,无水胜有水、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一座扑面而来伟岸耸立的大山。给人造成了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和遐思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古意之美。近代李可染画的《万山红遍》,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优美壮观的诗意,用国画的手法造境,意境唯美深邃。其光影水墨巧妙地运用、瀑布飞泄之溪流,从层层霜红的树林中盘旋而出……令观者美不胜收。
可谓人不可无精气神,画不可无意境美亦。
艺术中意境美是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艺术家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一、艺术中的意境美,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的神韵境界。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艺术风格。
二、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屹立在世界艺术宝库之中。中国画讲究“写意”的意境审美,表达了画家清高志远的审美情怀。中国绘画艺术大多以山水画、花草奇石、飞禽走兽为主,借景抒情,诗情画意,寓意深长的审美境界。
三、我国唐代的山水画《游春图》,这幅画面青绿设色,景物浓丽。画家对自然景物有深刻的观察和情感的抒发。画面上山间白云浮动,湖面微风佛水,景物舒展,人物神态悠闲,荡舟湖心,山水、云烟、草木都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盎然。使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所产生出想象和联想,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对普通大众来说,“意境”这个词挺玄乎,大概知道那么个意思,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更多的就是种感觉罢了。简单地说,意境其实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且有着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惊龙轩以为,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习惯采用“境界”来描述作品的艺术档次,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国画中所展现的诗意情景,时常体现出一种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时期,绘画领域对境界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巅峰。其实,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绘画艺术就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开始涉足于对实境的描绘,所谓“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等艺术理论都是对艺术境界的描述。
尽管西方绘画艺术也有一些很有诗意或情境的作品,但是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领域,尤为注重的还是造型和色彩的研究,对于绘画意境的追求显然无法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绘画相提并论。一般来说,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形”,而中国绘画注重的是“神”。所谓的“传神”其实指的就是种艺术境界。
当然,现在的中国画也开始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及美学思维了,不仅普遍采用了素描基础的教学方式,连临摹照片创作的手法也学会了。就说近些时候的全国美展,大量的国画作品都是明显照着照片在“制作”。这种为了迎合部分评委的审美习惯急功近利的创作方式,不再需要文化积累,艺术家退化成了擅长精细制作的工匠,传统的绘画“意境”之美遗失殆尽,的确应该引起绘画界的广泛重视。
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惜的是,当今画坛的艺术家们,虽然屡屡创造出天价作品,却有几人还能真正却追求这样的艺术境界?
理解艺术中意境美,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非简单的唯美感觉那么简单。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逸飞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逸飞艺术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