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孔融的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孔融的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融让梨”这个大人认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你有什么看法?
孔融让梨是让孩子学会谦让和礼貌,但它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个梨大人得给到孩子,并且让孩子自愿分。这里面应该是公平不存在强迫的成分的。
谦让谦逊是美德,但不能用来绑架用来要东西,这个味道就完全偏离了本意。
这个故事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我们应该懂得小孩子是纯洁而又天真的。小孩子应该表现出一种纯真的天性。人的本性是一种自私的动物。道德品质的修养,好像是属于成年人的事,而不应该出现在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身上。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很有教养的上层人物。
孔融弑母50字?
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和孩子好比器皿与物品,物品取出,自然与器皿毫无关系!孔融甚至还大方厥词说“父母无恩,孩子仅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他说“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听到这样的观点,曹操喜出望外,因为这样的言论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所以曹操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死刑!
所以我们说的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真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操给他扣上的这顶大帽子!孔融是否真正的提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孔融与曹操之间还有什么更深的矛盾,我们已无从得知,仰望历史,后人各有纷说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那?原因就是孔融和曹操的政治理念不同,处处和曹操作对,只要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必然要在朝中大肆宣传曹操必败论。每次出征回来,曹操都能受到不少告发孔融的小报告。
这把曹操给气的啊,就想法要除掉孔融,但孔融是当时的名士,所以曹操拿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大做文章,毕竟那是一个极其讲究“孝道”的年代,诬告他“不孝”,毁了他的名声,要了他的命,还让他全家陪葬。
孔融被处死时才56岁,一个被大家推崇的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
孔融没有弑母。
这其实跟孔融口无遮拦的性格有关,孔融初入官场,恰逢董卓把持朝政,孔融便和董卓激烈的争辩,董卓怀恨在心,便将孔融贬为北海太守,而北海市黄巾军最为猖獗之地,最终孔融在刘备的帮助下才脱离险境,汉献帝迁都以后,孔融又被任命为将作少府。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自持才高八抖的孔融,居然想让曹操还钱给汉献帝。曹操便对他怀恨在心,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恐龙还不吱声,脸对着死者又发了一顿牢骚,这次彻底惹恼了曹操,最终杀了他。
而曹操给他定的罪名则是因为孔融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孔融当时的原话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义什达维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意思,也就是说,父子之间有什么亲情而言,归根到底不过是他情欲发作的生理需求罢了,而生自己的母亲也只不过是一件容器,装的东西到日子就出来了。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东汉孔融,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就被曹操抓住大做文章,便理直气壮杀了孔融一家老小,孔融七岁的儿子在留下的那句千古名言后,也走上了断头台,之后便有了孔融弑母的谣言。
坊间盛传孔融拭母,并无史书记载,是为谣传。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的时候,他竟然还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曹操怎么可能答应,便对他怀恨在心。
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知收敛,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惹恼了曹操。公元208年,曹操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论。
原本前面几条罪名还不至于判处孔融死刑,好死不死,孔融之前还说了句大逆不道的话,被曹操抓住,大做文章。
孔融的原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孔融的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孔融的教育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