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特殊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清朝特殊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实行特别行政区的管理制度名词解释?
清代实行特别行政区的管理制度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地区,实行一定的自治和独立的行政管理制度。
这些特别行政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有着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例如广东海岛、边疆地区、通商口岸等地,都被划分为特别行政区,由官员和地方精英共同管理。
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缩小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管理距离,也为一些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密考什么意思?
从清朝时代分析的话,清朝管理官员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叫做密考。此制源于康熙时期的密折奏事,正式实行于乾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灭亡。由于考语清单是在每年年终奏报,所以密考也被称作“年终密考”。由于密折的制度化,逐渐改变为高级官员对低级官员的密秘考核。
清朝按例入宫为奴什么意思?
在清朝,入宫的宫女仅限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家的女儿。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且是世代为奴。不管家族贫贱富贵,到了年纪一样要入宫为皇室服务,服侍主子,承担后宫杂役的工作。
宫女每年都会选拔一次,由内务府负责,年满13岁的女子入宫接受挑选。选中的就入宫成为小宫女,由教习嬷嬷教导各种礼仪,考核通过就可以正式上岗工作。直到二十五岁方可出宫,也有被主子赏识不舍得出宫嫁人的,就一直留到宫里。宫女们的吃穿用度统一由宫里提供,每个月还有一定的月钱,外加上主子们的赏赐,混得好的宫女收入也比较高。还能接济一下宫外的家人。如果这期间能被皇帝看中,就可以鱼跃龙门,由伺候人的变成主子,整个家族都能沾光,不过实在少数。
“包衣”,它的全称是“包衣阿哈”,早期在满洲贵族的口中,就是对“家奴”的称呼。随后,发展成清朝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成为了“皇室家奴”的称呼。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内务府管辖,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
因为,包衣这个群体是皇室家奴,所以,他们和普通家奴并不相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身份和地位上,以至于,在大清时期,包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说一说满清的皇室教育:清朝的皇子,要怎样用功地读书?
清朝的皇子教育是历代封建社会中最严酷的,皇子们一起每日早晨5-7点,在师傅的指导下读书背书,而且必须背足120遍。上午7-9点,皇上下了早朝便来到皇子们读书的无逸斋,检查皇子们的读书情况。上午9-11点,皇子们练习满文和汉文。中午11-13点午膳,13点开始皇子们要到外面习武射箭。一直到晚上19点一天的功课结束。除了过年和皇上的生日会放假,每天都如此从不间断。
介绍一下有清一代皇子的满洲语学习,传统十二字头的学习外,为了弥补书面语与口语的不一致,还会有口语交际的实践教学。口语教学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内容,而是市井生活的家长里短,既贴近生活又包含活生生的口语语音。
清朝皇帝们本是来自东北的少数名族,何以做到个个文武双全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重视皇子读书,习武,并且注重从中借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才缔造了皇子们个个文武双全的神话。
清朝第一家庭的子弟们是怎么读书的?这就要讲讲他们的子弟学校,上书房。
皇子们在上书房不仅要学习汉语,满语,蒙古语,还要学习骑射,鸟枪,刀枪机械和算数等科目。事件上抓的很紧,规定卯入申出,十多个小时。而且皇子们还要提前一个小时,就是4点左右,到上书房复习昨天的功课,申时二刻放学后,还要去练习骑马射箭,真正结束已经是19时许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特殊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特殊教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