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队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队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何时发布的?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这表明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我国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一、盲校课程标准特点
1、彰显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如在英语学科中,突出盲校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增加了“盲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根据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注重补偿视觉缺陷,开发潜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内容。
2、在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突出盲校课程的特殊性。为了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盲校课程标准的编制采用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同样的体系。在理清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制定盲校课程目标、标准并提出实施建议。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盲校课程的特殊性。
3.基础性课程和康复性课程相结合,注重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如何使一个有着特殊性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与普通学生一样的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就是要通过一些特殊设计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康复性课程就是一些特殊设计的课程,如综合性康复课程中包括了视觉康复、感觉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还有定向行走、社会适应、信息技术等。

二、盲校课程标准实施
1、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标准的育人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和审美等综合素质,塑造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全人格。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视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视觉缺陷补偿,创造性地设计适合视障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3、坚持医教结合,走专业化的教育和康复道路。建立医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医生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开展对学生的诊断评估,根据科学的诊断评估,共同研讨课程设置和课堂方式的调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康复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高职院校面临6.5万名教师缺口,“工匠之师”怎样锻造?
锻造双师型人才,需要打破行业之间的瓶颈。
所谓的双师型人才,用通俗一点的说法,文能当教师,武能当技师或者工程师。技师或者工程师这一类人才,只能是从企业中经过一线锻炼有着丰富经验的人中来。
然而,大家来看一下,一位企业工程师,他要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进入到高职院校当教师?像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样,经过教师资格考试,拥有了教师资格证,然后再去参与高职院校的招聘考试,参与跟年轻人一起的竞争,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所拥有的工程师资格或者技师资格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用处或者帮助。
如果有专门的政策,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对在职的工程师和技师实行政策倾斜,让他们能够更相对容易的进入高职院校,或者会吸引更多的人。
当然,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师送去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拿握一线的操作经验,回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两点如果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请进来、送出去”,并且要形成长久机制,而不是一时脑热,想起一阵是一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队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队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