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特殊教育思想是谁提出来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特殊教育思想是谁提出来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教育学中“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东林党”人的社会主张是什么?他们与阉党的斗争反映了什么问题?
- 什么是继续教育?成考和自考属于继续教育吗?
- 列子是道家,为什么会有《愚公移山》这样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思想?
教育学中“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形式教育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的主要认为就是训练感官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与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东林党”人的社会主张是什么?他们与阉党的斗争反映了什么问题?
东林党的主张跟他们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深究东林党的历史,会发现其实他们是一帮代表了城镇中产阶级和中下层地主利益的政治团体。
东林党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反对贵族大地主专政,反对内阁垄断政权和排斥其他政治势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大贵族、大宦官的政治权力,即降低大官僚把持的内阁权势。要求地方势力可以参加政权并加重地方官的权势。
之所以这么干,也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决定的。自从弘治朝开始,内阁的权力就进入了一个爆炸阶段,基本上外朝的人都要看内阁的眼色行事,不然就是就会被内阁排挤出政治圈。这点在嘉靖朝严嵩当首辅的时候达到高峰,随后从徐阶、高拱到张居正,内阁的首辅们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去排挤地方,打击不同的政治势力。利用京察制度排挤反对派,不补缺官员来削弱现有的反对派势力。
这也不是空口无凭,在1595年内阁曾以“附和结党,抗造君命”的罪名,一次几乎就把所有的南北雨京的言官降职调外或被判罚奉,其他在赵南星京察事件,李三才事件,争立太子事件,争矿税事件中也大批地罢免排斥各种反对派。
在经济方面,东林党认为:应该反对贵族大地主的矿监税使的掠夺, 要求有限度的定额税收政策,要求乡村与城市平均负担纳税品。并主张开垦荒田,兴修水利。
在苏州织工反税以及一系列城镇中产阶级反对矿税的运动,成为了东林党威胁贵族大地主的根据,如果不能够减税,那么就随时都有可能激起一场席卷大明的抗税起义。
当然,你光反对是不够的,还有相应的政治建设性意见来代替才行,这点东林党人也是考虑到了,时任御史的秦懋义提出具体建议是:
这个意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要求把无止境增长的税银定额固定下来,一个是要求把开采榷税之权由宦官手中转交给地方官。这样的建议也未被贵族大地主所采用。但事实上,这些建议并没有被贵族所接纳。
因为接二连三的政治碰壁,让东林党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独断大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东林党改变了大明,而是大明的政治局势改变了东林党。东林党人在最初都用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眼中容不得其他派系油头滑面的官员,任何不符合他们道德标准的官员,最后都被排挤出政治核心。
作为皇帝,万历是已经放弃了和东林党继续斗争,索性在最后的两年把烂摊子扔给了这些个文官党派。而泰昌帝本是支持东林党的,如果他能够在位至少五年,那么东林党或可真有很大的政治作为。然而泰昌帝的死,让大明的政局再次发生了变动。
东林党人的社会主张是:在朝为官时整顿君臣的政治道德,在野为民时整顿士子的学术道德。
换句话说,万历、天启年间的东林党人是由一群高举道德旗帜的官员、士子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化团体,专门对大明朝其他读书人(非东林党的官员及非官员)搞道德绑架,灌输“上无异教,下无异习,道德可一,风俗可同,贤才出而治化昌”的政治理念。
如果有人做不到,在东林党人的眼里就属于异类,必须排除在外。所以他们才会在万历年间利用京察来排除异己!
道德绑架讨不讨厌?南宋由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就已经让人痛恨不已,现在到了大明朝居然又来这一套。
如果是在朱元璋时期还好说,但偏偏是在明末这个社会风气相对开放、自由、奢靡的时代,东林党人还试图用这种愚弄人的价值观去约束朝堂,期望人人都能做一个道德君子。这种严重违背社会环境的做法,是极其不得人心的。
正因为如此,才激发了东林对立面的政治势力的诞生,万历时期为浙党、齐党、楚党等,天启时期为阉党!
那么,为何在万历、天启时期会出现东林党这种相对偏激的思想团体呢?关键在于明末思想大爆炸!
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是儒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到了两宋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在明朝中期(正德、嘉靖时期)又出现了王学(王阳明学说),但程朱理学和王学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发展和继承。
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又有各自的思想,这样就会导致读书人的思想混乱。
如程朱理学“究也率流而据,而人厌之,于是乎激而为王子”,王学“究也率而狂,而人亦厌之,于是乎转而思朱子”,读书人这种不坚定的毫无信仰的率性而为,在东林创始人顾宪成看来会造成天下动荡,这样不利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局观,所以必须救世,必须尊孔,而朱熹理学和王阳明王学都是可以批判的。
在顾宪成看来,救世之举就是要拯救世人的道德,只有道德提高了,那么大明朝也就得救了。
什么是继续教育?成考和自考属于继续教育吗?
继续教育是指面向已经离开学校的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也是国家承认的。
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考、自考、远程都属于继续教育范畴。继续教育主要针对脱离正常的教育,一般是参加工作,对知识技能需要继续提高,追加的教育。参加自考、成考、远程的考生大多都已经参加工作一段时间,或者是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考生,这类考生就如果需要继续学习,那么这些考生参加的学历提升教育就是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那些脱离了学校学习之后还想进行学历提升的一种教育形式,常见的教育形式有:国家开放大学(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自考、成考。
2020年湖南自考成考正在报名中,即将截止,错过这次起码晚一年毕业。
自考报名截止:9月12日 成考报名截止:9月11日
抓紧这次报名机会,学历提升的步伐加紧啦~
继续教育是指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继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已经工作的成人,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不仅对个人本身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针对成人我们国家对成人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革,也在随着社会不断变化
也是属于的,因为这些都是在毕业之后的形式 ,所以也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我也是在中鹏报名学习了自考,所以对于这也是有一个浅显的了解的,学习不算很难,所以想要提升学历也是可以的。
自考与其它考试的差别
自考没有考前学历的要求,是宽进严出,以自学为主,参加国家安排的统一考试,获得专科本科学历,自考学历国家承认,全国通用,许多的欧美国家也承认中国的自考学历。目前,各种各样的获取学历途径令人眼花缭乱:成考、自考、学历文凭考、电大、远程教育…… 到底何种考试才最适合自己呢,这是每个求学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只有彻底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才能使自己在各种考试间游刃有余.
成考、自考及学历文凭考试的区别
a、 办学主体不同: 各大学都有相应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所以成教的办学主体一般为国家,但目前也有一些成教是社会力量办学的。自考的办学主体一般为个人或民间机构,也有一些是由各大学办的,但一般都是打着大学的旗号而已。学历文凭考试的办学主体是个人或民间机构 b、 招生对象不同: 我国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岗人员及待业者、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和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中可看出是名副其实的成人教育。不过目前也有些松动,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加入到成教的大军中来。自考的情况与成考类似。学历文凭考试则不同,他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主要招生对象为刚从中等学校毕业出来的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c、 文凭不同: 成考的文凭是各大学的成教学院发的,你考上了哪个大学的成教,毕业时就会盖有哪个大学的章;自考的文凭上盖有两个章,一个是主考院校的章,另一个是当地自考委的章。学历文凭考试严格的来说是自考的一种,与自考不大一样的是其毕业证由授课学校自己发,而不是由主考院校和自考委联合盖章。另外,自考与成考均有本科,达到条件者国家也可授予学士学位,而学历文凭考试目前只有大专。
d、 考试方式、难度不同: 成考入学叫严进宽出,学生只有通过国家统一的成人高考考试,才能入学就读。就像高考一样,也要填志愿。但只要你考上了,一般来说毕业都不会太困难(这与普通高考很相似);自考和学历文凭考试入学叫宽进严出,学员入学时不需要通过考试,直接就可入学,但如果你想得到国家承认的毕业证,就得一门一门的通过国家的考试。所不同的是,自考是全都是由国家出题考试,难度最大,学历文凭考试由国家考三分之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考三分之一,学校自己考三分之一。所以来说,这三种考试,自考最难,成考其次,学历文凭考试最容易。
列子是道家,为什么会有《愚公移山》这样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思想?
因为“人定胜天,改造自然”压根就不是原书想要论述的道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整个这一卷都是虚荒诞幻的故事集,整体的大主题是对自然界最根本的哲学探讨,尤其是关于一些基本相对概念的辨析,是道家事物对立统一思想的阐发。
《汤问》的第一则,是以汤问夏革的形式展开的,探讨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出现有没有先后”“天地是否有穷尽”“事物是否有巨细、修短、同异”。
《愚公移山》是接在这一段之后的,怎么会忽然如此接地气儿,就变成“人定胜天,改造自然”了,不可能。
这个故事探讨的依然是深刻的哲思,愚公在这个故事里头,代表的是一种对待时间的态度,智叟则是另一种,愚公的时间观里的“子子孙孙无穷匮”,和上文中夏革说的“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一个意思;而智叟则对应了“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的蠓蚋。
最后天帝出来帮助愚公,并不是被他“人定胜天”的精神所感动,而是赞赏愚公符合天道的时间观。晋人张湛在他的《列子注》注解这个故事说:“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说得就是愚公的关键是在时间观上。
所以,《愚公移山》的原始含义,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并不一样,“人定胜天”是后人无意间的改造,不能说是错的,仅仅是与道家原来的思想不同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特殊教育思想是谁提出来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特殊教育思想是谁提出来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