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城国防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柳城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是功还是过?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是家喻户晓的事,隋炀帝修运河,大家可能都认为,他是为了方便他自己下江南游玩,然而历史上隋炀帝修运河,并不仅是为了游玩,主要是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江南的经济建设,以及江南的漕运。那么隋炀帝开运河是功还是过呢?
1.隋炀帝开运河的功:
大运河开凿是始于春秋末期的吴国,夫差为了伐齐,调集民工开凿了邗沟。隋炀帝登基后,要迁都洛阳,并修建了大运河,主要是开通了通济渠和永济渠,两年后又重开了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大运河使得中国的东南西北融会贯通了,使得运河两岸的城市也繁荣了,比如,扬州,杭州,涿郡(北京)等。通过运河,南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也开始频繁了,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同时给后来的唐宋经济繁荣垫定了基础。
2.开运河的过
大运河的开凿虽然给当时的中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但是开凿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而且劳民伤财。开凿运河征调了上百万的民工,20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10万民工疏通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挖永济渠也用了百万余人,费时六年,共用五百万民工。而且隋炀帝游江南,也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生活也非常奢侈,最后导致了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的影响是有利也有弊的,如何合理运用资源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隋炀帝大运河的开凿,抛开本身的目的不说,只说这项工程的影响,我觉得是过在当代,功在千秋。
大运河的开凿,在隋朝当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间接的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南北交融,为后世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只能说杨广的性格,好大喜功,又安于享受,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急于求成,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慢一慢,用几辈人去做这些事,会更好一点,三征高丽,开凿运河,修建宫殿,建龙舟,沿河种柳树等等做法,加速了人民对政治阶级的不信任,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所以我觉得大运河的开凿是过在当代,公在千秋,一直到清朝末年,铁路,陆陆的逐渐发达,大运河的实名才慢慢弱化,大运河的开凿也成就了扬州,杭州等沿岸的城市发展,为后世的城市发展做出了深远影响。
杨广此人,很多人对于他的评价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然而你仔细去回看历史,你会发现杨广是个典型的德不配位之自负暴君!
你说他有功,我实在想不通他的功在哪,科举吗?隋文帝时期就开始了分科考试,杨广只是稍微发展了一点点而已,终隋一朝,却没有一个寒门科举取士成功的例子!
至于大运河,首先,我们要懂一个概念,大运河并不是杨广一个人的事情,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再到开皇时期,运河开凿一直都在进行,开皇时期,通济渠差不多已经完成,准确地说,杨广只修了永济渠,并且打通了部分干道。
但是运河的开凿真的是为国为民吗?从出发点来看,杨广只是想甩掉关陇贵族的影子,加强南北沟通,以南方的新鲜血液来冲击北方世家。至于百姓,那都是劳力的工具,是生是死,与他何干?
有人说,假如杨广征伐高句丽成功,那么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事,可能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盛世就要到来。
这种说法,其实你以他性格来分析一下就会觉得不靠谱了,成功后的膨胀?成功后的目空一切?成功以后的万民皆为奴隶?这种极其自负的性格是注定失败的。
众观历史上,有开局比杨广好,结局比杨广惨的帝王吗?开皇时期留给他的资本,结果弄的一地鸡毛。这也叫“千古一帝”?这也叫对历史有贡献?
修个运河就叫有功?就能成为“千古一帝”的竞争者?
据我所知,我们现在看到的运河是明运河,唐宋元明修运河一直就没停过!
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件事来说,我认为功大于过。
京杭大运河开凿实际上是分为几个阶段开凿成功的。有些河段春秋战国时期就业已存在,是吴国讨伐齐国开凿的;隋炀帝命人在旧有的河渠、天然河流基础上加宽、疏浚并扩修贯通;此后元、明、清三朝也进行了整修扩展。公元1293年从杭州到北京这条内河航线全线贯通。
据有关历史资料显示,在隋炀帝时期主要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这四段。虽然传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昙花,但我觉得还是国家统治因素要大一些。开凿大运河成功后,不仅在政治上巩固南北统一,在军事上确保军事物资供应,在经济上促进了南北交流。
开凿这样的大工程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当时的百姓付出了很多甚至自己的性命。反过来说,这条运河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就现代的眼光再来看开凿这条运河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苦在隋代,利在后世,这条运河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运河主干和支流润泽两岸万物,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哺育着自己的儿女。
看历史,我觉得隋朝和秦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实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们所说的暴政,但留下来的财富却是巨大的,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建长城等;隋文帝结束晋朝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科举制度确立、隋炀帝开凿运河等等,这些对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后人对每位帝王只能辩证地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他们一个正确评价。
下图是雨雾中的京杭大运河嘉兴河段。
杨广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联系,促进了南北的经济往来,有利于巩固统一是其功,但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给百姓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其过。
一,开凿大运河目的
589年杨广率隋军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隋朝的统一大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使得南北之间存在隔阂,为了巩固统一,消除南北隔阂,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
二,大运河的开凿
杨广征集数百万门民夫修筑大运河,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州,长达2700多公里。开通大运河本是好事,但杨广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仅使得百姓负担沉重,民怨沸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使得唐朝趁机取代隋朝。
三,大运河的意义
大运河极大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人民的交通与经济往来,有利于维护统一。
总的来说,杨广修大运河有功有过,功在统一,过在滥用民力,劳民伤财。
世界战争史上都发生过哪些不可思议的事?
36人平西域班超镇楼
在战争史上,有很多一少胜多的战役,比如彭城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很多经典谋略的战役比如井陉之战、淮水之战等。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战胜。
淮海战役兵力上是60万对80万,但是如果算上后勤,国民党远远不如。
先看一组数字:
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转运伤员9.8万,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来支援这场战斗。淮海战役,解放军是以60万大军加上数百万后勤军队,击败了80多万的国民党军。
记得《亮剑》小说中,三年困难时期李云龙曾回忆过淮海战役民工支前的场景:
1949年1月的一天,“东野”召开战后整训回忆,会上吴法宪如坐针毡,最后还是把二纵在沈阳的事给说了出来,并做了深刻的检讨。林帅显得很平静,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吴法宪,一句话也没说,让吴法宪更为紧张。罗帅听后立刻就冷下脸来说道:“胖子,这么大的事,怎么现在才说?”吴法宪怯生生地答道:“当时,我没敢说!”听完吴法宪的回答后罗帅更生气了,说道:“亏你还是纵队政委,主要就是抓队伍的政治工作,看我怎么收拾你,听后处理吧!”
吴法宪说的这件事发生在沈阳解放后,事情是这样的。
年轻时的吴法宪
时间回到1948年10月28日,刘震正率领着“东野”二纵开拔,准备与长春过来的一纵汇合后攻取东北重镇沈阳,结束“辽沈战役”。
途中,司令员刘震和政委吴法宪遇到了乘坐绿皮吉普车赶往前线指挥的林帅和罗帅等人。林帅特意停下车,把刘震和吴法宪叫到了身边,嘱咐二人率部抵达沈阳外围后要先切断苏家屯通往鞍山和营口方向的交通,防备敌人有生力量从海路逃跑。
刘震和吴法宪领命后为了能在预定时间赶到战场布置,于是下令急行军,经过两天三夜,二纵准时到达了预定作战区域开始着手布置。
林帅
11月1日,对沈阳的作战开始了,二纵三个师首先集中火力拔掉了敌人几处防御工事,打开了突破口。进城后,二纵快速向市中心挺进,先后攻占了铁道西站和市中心和平区。之后二纵又转而进攻东北方向,很快就和一纵与东北独立师在老城和故宫一带会师了。
战斗持续到了第二天,成功解放了沈阳。而二纵的战士在城内停留了一夜,第二天就奉命留下少数官兵看守仓库后出城驻扎在苏家屯一带。
沈阳解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城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城国防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