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防教育毛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防教育毛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童贯是个怎样的人?厉害吗?
童贯是北宋一有名宦官,大名鼎鼎的“六贼”之一,不过作为一个奸臣,他的破坏力远远不如王黼、梁师成、朱勔等人。一方面童贯是个宦官,这无疑会降低众人对他的印象分,毕竟太监这个词就代表着邪恶势力。
(童贯)
另一方面,童贯也是北宋末年的最高军事长官,他也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也曾恪尽职守。做为一个人而非圣人,自然会有自私、贪婪的表现,而对童贯我们同样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他对北宋的灭亡负有责任,却不是主要责任。
在那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我们看看童贯都做了哪些事情?
河湟地区原本在神宗年间已经成为宋朝国土,之后的元祐更化,令这片土地成无主之地,而此地对于平定西夏至关重要。在蔡京和童贯的共同努力下,徽宗终于同于出兵河湟,主将为王厚,王韶之子,童贯作为监军,节制诸军。
谢邀。关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想必很多朋友也同样感兴趣。客观地说,真实的童贯并非像人们心中所想象的那样是个奸佞太监,他其实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和人生。关于童贯的真实人生,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如果古代也有吉尼斯纪录的话,那么童贯可能是获奖最多的太监。他是史上所掌军权最大的太监,全国军权悉数在手;他是史上掌控军权最久的太监,累计长达二十多年;他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其他政权的太监,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他也是史上第一个被封册封王爵的太监,曾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
▲童贯剧照(史料记载童贯长有胡须)
童贯生前所受的骂名很多,甚至有人会当面讽刺他。有一天,童贯去秦州巡视,下属钱昂需要提前等童太尉的到来。然而童贯却并没有按时到,时间过去了很久,童贯才骑驴到来。钱昂询问太尉的情况,为何来得如此之晚。童贯说:“只因为我今天坐的这头驴,个头小却桀骜不驯,因此来迟。”童贯这话一语双关,暗讽钱昂和这驴一样,个子矮且目无领导。钱昂听出了童贯的意思,哈哈一笑,随即问道:“敢问太尉所骑的是否是公驴?”童贯说:“当然是。”钱昂接着说:“太尉如果奈何不了这头公驴,还不如把它阉了。”童贯这下终于听出来钱昂在暗讽自己的“太监”身份,当场气得发抖。
▲宋徽宗赵佶画像
宋徽宗在位时期,童贯因为收复燕京有功,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一时间,朝堂内外哗然,毕竟太监封王这种事,在历史上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太学生陈东上疏痛陈外敌入侵的原因,将其归罪于“六贼”,而童贯就是“六贼”之一,“结怨辽金,创开边隙”。此封上疏赢得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赞同。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你如何看待书法主播“月入十万”?“江湖书法”吸粉无数?是真正有实力吗?
这个问题,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个小问题。
有同行赚多点,我很欣喜。
看过一些视频,他们(她们)多少有点根基。
也有一些,带有“行”气。
但问题都是小问题,且,他们赚的钱,不单是书法的钱,更多的,是表演获得的打赏,是营销,是书法之外的工作。
给他们打赏的,未必有多爱书法,更多的是对自己无法习得一手好字的愧疚,也有的是对传统的致敬。
再且,这个躁动的社会,能让人看看书法,虽然是另一种躁动,但至少,这里头有文化,有艺术的元素。
基本上,我对打赏给他们的人持肯定态度。
但是也要提醒,要远离那些江湖书法,伪创新书法,丑书,行画等等这一类,这一类,没啥营养,会误导入道不深的普罗大众。
首先,也不全是江湖书法,也有学院派的啊。其次,因为表现力强,吸引了一些人接触书法,就算把字写好看一点,也是功德。
第三,非江湖的专业的我们老百姓能学到吗?有免费的吗?
所以说,可以竞争,不能眼红。
全民娱乐的时代,所谓的江湖书法者,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利用万能的互联网,通过自媒体营销,获得丰厚的报酬,只要不违法,也无可厚非。当然,所谓的正统书法者,也不要故作清高,也希望你们为书法的普及多做点工作。希望你们也通过类似的方式来来营销自己,其实不管是所谓的江湖书法还是所谓的正统书法,你得让它接地气,你得有方法让老百姓喜欢,你才能有市场。靠酸,靠怒,靠骂是不行的。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不折不扣的丧权辱国的标志,谁要是敢代表清朝签这份条约,谁就要背负骂名。所以李鸿章被推出来担任首席谈判代表和签订者时,他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所以他在《辛丑条约》上签名时,故意将自己的名字写成“肃”的模样,即签了自己的名字,但同时又拼成“肃”,因为他曾被清政府封为肃毅伯,所以隐含他是代表清政府签署的条约,并不是他擅作主张。
自从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影响列强在华利益后,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自天津向北京进军,同时大量义和团民众也迅速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说这外忧内患都伤透了清政府的脑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接到进京的命令。
李鸿章对于这个命令其实心里是拒绝的,他深知北上将有生命危险,义和团是曾发誓要弄死他的,而列强对他这样的清廷重臣的态度也不明朗,所以李鸿章接到圣旨,一边表示立即北上,将“单身诣阙,以赴急难”,一边又寻找各种借口,交通、政治、军事和粤人挽留等众多理由拖延北上。所以说他只是在做样子而已。
随之而来的是让李鸿章更加惊愕的清廷对外宣战,李鸿章就到处和大地重臣相互沟通,表明这是乱命,自己坚决反对,自然也就不北上赴急难了。正好这时候东南众总督都联合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东南互保”。
李鸿章一边推迟北上,一边联合各方势力促使慈禧改变决定。他希望慈禧能下决心剿灭义和团,与列强和谈,不然会再次给列强进军侵华的口实。慈禧迫于形势,只好一面多次下旨李鸿章火速北上进京,一面不断加大对李鸿章的赏赐和拉拢,委以李鸿章北洋大臣的重任。但是李鸿章还是推三阻四,一直到慈禧往西跑之前让李鸿章便宜行事,李鸿章才决定北上议和。
李鸿章这么推三阻四,其实和他签署《马关条约》的前车之鉴有关系,当时他不仅遭受种种骂名,还被进行了政治打压,只能赋闲在家。所以他害怕到时候清廷再卸磨杀驴,给他造成更大的打击。
当然这不能表明李鸿章没有救国之心,不然他也不会忍辱负重到处奔走,当时张元济劝说他不要北上时,李鸿章称:“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可是人都是矛盾的,虽然李鸿章自认和清廷的命运已经纠缠在了一起,但是这无尽的骂名,他还是不愿独自承受。看他用名字写成“肃”字,就可见他私下估计是练过的,可怜可叹这小老头,后半生都在代表腐败的清廷到处签订条约。
在以往的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往往成为清朝的“代言人”与列强进行谈判,其结果世人皆知,无非划租借、赔款以及开通商口。
虽然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注定要遗臭万年,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对此规避,而是在条约之后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在《辛丑条约》签名的时候,李鸿章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肃”字代替,这是为何?
在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对于清朝的态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之前,李鸿章认为能够通过发展工业等手段使得清王朝复兴,但事实无疑狠狠的扇了李鸿章一个耳光。在甲午战争前,清朝上下对于日本还是保持着的强大的心理优势的。但是,最终还是导致清朝一败涂地。
在这场战争之前,李鸿章对于清王朝是忠心耿耿的,而在此战之后,李鸿章对于清朝态度忽然来了180度大转弯。甚至有消息称,李鸿章私下与孙文等革命党保持着联系等。
这时候,他已经足够认识到清朝已经是无药可救,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与日本签订条约之后,李鸿章几乎处于清闲状态。
在义和团兴起,并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之后,清朝的官员对于义和团态度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度,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坚决镇压的观点。
在八国联军干预运动之后,李鸿章更加反对战争,而慈禧等人一意孤行,全面宣战。在明知道失败的情况下,李鸿章等人选择了局部与列强停战,并保护一方平安,而战争结果是非常明显着的。
李鸿章在以往的不平等的条约都签署自己的名字,唯独在自己最后一次签订条约中,没有签署自己的名字,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场战争李鸿章是完全反对的,即旗帜鲜明的指出镇压义和团,与外国保持和平,为了规避战争,其与张之洞等人,与洋人签订了互保协议。既然战争并非自己的本意,因而在李鸿章意识中认为这场战争与自己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所以签订条约自己无需负任何的责任。签署条约,完全是清朝的事情,所以不署自己的名。
二是为了自己的名节。虽然李鸿章多次与国外签订辱国的条约,而李鸿章当然也不想错上再错,也不想将一盆污水泼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当清朝指认他为议和大臣时候,李鸿章的情绪是无奈、悲愤等复杂的情绪交加。为了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气节,所以用“肃”代替自己的名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防教育毛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防教育毛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