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制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教育制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试析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同年二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言论大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诸如“一以贯之、执两用中、多而见识、择善而从、无征不信、观过其党、欲速不达”等,都带有浓厚的方法论意味。
我们今天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办私学的人,且门下多为贫民弟子。他将文化从官府带到民间。那么,他最开始办学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不能不谈到他的教育宗旨。
《里仁》载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求道,求学应该以学道为最高目标。“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孔子之道内容丰富,其核心就是他毕生宣传的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
《雍也》中孔子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以学为重,学以致用,言行相符,虚心学习,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谢谢邀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用《论语》以”学习“为中心贯彻始终的卷首三句话来概括:學而时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来,不亦乐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孔子认为学习是人应该持之以恒,温故知新,贯彻终身的大事。人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来源于学习。精神、信仰和品格塑造来源于学习。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终其一生从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二是不断反复的社会生产劳动生活科学研究的实践认知。其次,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往往是口口相传,能够得到外界知识当然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明孔子并非闭门造车,认为学习的进步提高与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密切相关。最后,孔子对于不理解学习是一种可以怡悦身心,快乐高兴的人的非难、冷嘲热讽不但不感到愠怒和闷闷不乐,反而以君子的坦荡情怀,学习的模范作用影响诱导他人。
总之,因才施教,随遇而化是老师授课之道。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是我们的榜样。和学习的对象、事物朝思暮想,心灵神交,才能心无旁骛,出神入化,理解透彻。学而身心怡悦并快乐着是学习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于人与人相互学习、借鉴,真心相交,朋发相处,而得以沟通情感,理解彼此思想,化解矛盾是非。学习是提高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整体素质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智慧之源,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这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制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制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