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的思想不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与外国教育的思想不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说实话
国内教育(中小学)主要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以记忆为主,理解思考为辅的教育!通过层层考试筛选,不断打击学生自信,走到最后最高的学生就是精英!
国外的教育一般分为私立学校的教育和公立学校的教育。
像美国公立学校,一般提供基础性的教育,满足一般的需要,培养公民的基本素养为主。
私立学校主要通过高昂的学费,招收中产阶级以上的学生,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老师和设备等),志在培养社会的精英!
现在国内教育的体制其实是国外教育体制翻版后的“自适应”体制。至少学校体制是如此。看看近代历史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基于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来比较两者的异同。更大程度上是互相融合又相互独立。
国外教育本身的优势不能否认,比如分科学习当然在专业性、科学性上得以更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更大层面上,国家的社会的资源配置等等都造就了国外教育优势的一面。
探讨国内教育,更绕不开历史。这里不细说。现在,各项教育制度改革不论方向指导还是具体措施的贯彻实施都有力而且有利。浑厚的人文历史加上现代的理念方法,相信在保持我们自己优势的同时会不断有超越。
最不可取的是:妄自菲薄,甚至把我们一些根性的部分一棒子打死!
谢谢悟空的邀请!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不能以偏概全。我建议,如果确定移民的话,就选国外教育;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就选国内教育。具体原因如下:
中外国情不同,这就导致了教育体制和教育思维不可能相同。我通过研究发现,国内的教育侧重功利主义,国外的教育侧重实用主义。巍巍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等观念深入人心,历史烙印深刻,非一朝一夕就能更改。功利主义带来的好处是引导人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所以世界上最努力的读书人肯定是中国人;功利主义带来的坏处是容易诱导人们急功近利,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追求一些并不实用的东西,譬如国内很多地方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一味的逼着孩子去追求分数,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很多知识和能力的机会,结果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国外的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从小就注重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是由于强调自主性,如果没有家长的跟踪引导的话,小孩子很容易迷失自我,很容易学坏,因为国外的公立学校推行的是大众化的公民教育,而私立学校推行精英教育,但学费昂贵,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起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不要崇洋媚外,应该扬长避短,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选择国内教育,吸收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精华营养,照样可以让伟大祖国的花朵们茁壮成长。
我是“中小学教育公社”,致力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
我一直服务教育信息化20年,从接触广泛的国内公立学校和近年来开展STEM教育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教育情况。所以,针对您的问题,我想发表一些我的拙见,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1、教育目标的不同。在国内,我们大多是把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以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学生。由于国内社会观念对人的评价的特点。家长、学校对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是以升学为主,学生通过统一的知识量化评价-也就是考试分数来作为唯一成长结果。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对学生培养更希望是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学生是希望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深入的学习。对知识也成体系的学习,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更多元化和个性化,允许学生通过多重渠道的评价进行升学。满足学生自己的生涯规划的学习。简单的归纳就国内更侧重于分数和所以说,首先是我们对学生教育目标并不相同。
2、教育方式不同
本省欧美国家家庭教育和我们不同。学生从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就不同。比如国外更多是的车库文化。学生在学习的方式上就更适合个性化发展。那么我们开展的教育从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国内教育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这些内容。甚至为了题目,不惜使用一些不符合现实逻辑的题目让学生来解。而过外更多是以体验式和个性化学习为主,开放性更好,教学会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在学习上不同的鼓励。会努力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并不会为了知识必须要求学生采用标准的答案!
3、家庭培养不同,在国外家长会在小的时候以习惯培养为主,会要求严格的多,溺爱惯养比较少,而是会立规矩,随着年龄的变化给予更多的自由度。而在国内,家长会从小溺爱,甚至是几个家长的宠爱,在小时候会形成很多不良习惯,很少舍得让他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好多家长主动代劳。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反而会过多的介入到学生一些本应该自己做出的决定。比如升学、专业的选择、个人朋友关系等。
所以,从中西方的教育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知识传授上有很多的优势,而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却缺少方法和耐心。
我在英国读化学,但是莫名其妙地身边有一堆电子电气的朋友,我这里讲讲他们的生活,希望可以用以参考。
1.课多,有用的课多。电子电气相对于其它系课是比较多的,而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根本不存在“没用”的课,出国之后什么马哲什么高数什么英语根本不存在,每天学习的内容都觉得是实际用的上的,即使上数学课也会和电子电气有很强的联系。
2.自习时间更多。国内很多大学现在还保留早读和晚自习,国外是不存在的,都是自己去泡图书馆。我一位电子电气的朋友一周会在图书馆泡三个通宵。我们学校的电子电气算是很强势的专业,学生们都是很努力,比较自律的,更多的自习时间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我这位爱通宵的朋友,他在软件方面比较擅长,很多次在半夜的图书馆见到他都是在码代码。
3.考试方面。我们学校对于考试的要求是三门挂科就直接gap留级,一门到两门的话需要补考,补考不过还是会gap。至于考试内容是没有人会来画重点的,我时常觉得,国外的教授自己都不知道哪里是重点,他们眼里什么都是重点。另一个比较坑的地方就是,补考不会比原本的考试简单,所以最好一次通过更加保险。如果真的学的不好,至少要保证自己别挂科。
4.学习生活层面。国外自己生活自己租房,学校的食堂并不会特别给力,最好是能和家离的近的同学处好关系,一起做饭,或者多分享一些实惠的外卖商店。比如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为了节省做饭时间,选择在晚上去一家日料快餐店,这家店在关门前会半价出售全部商品,算下来非常划算。自己生活的时候,会对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更加敏感,多和同学交流,生活会更加轻松一点。
5.工作机会。我个人感觉,身边无论是电子电气还是其它系,大家永远处于一种找工作的状态,即使是刚开学,大家已经投入了找工作的大军,暑假实习,短期参观等等,虽然压力会很大,但是最好还是要提前准备,尽早安排,多投投简历进行尝试,有更多工作经验对于学习本身其实是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预祝题主学习顺利。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有哪些区别,又是怎么去看待未来的发展呢?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标志与符号,是由时间精炼而成的,是先辈们聪明智慧的果实,我们后辈只能保护传承才是正确的选择,不能一味的去限制破坏,如果真的丢掉了,国家就失去了凝聚力,民族就会四分五裂,精神与信仰就会荡然无存。
西方文化要开放一些,能够接受新生事物,探索进取心要强一些,先人一步获得了工商业及农业的发展,所以他们获得的高新技术也就多一些,他们至少在财富方面率先获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代文明的基础。反之,中国受封建官僚制度制约,自大无知,不懂工商业的重要性,反而受贿内外勾结,唯利是图,不惜以鸦片来毒害中国的老百性,耗费中国的国力财力,还引得列强打进国门,使中国遭受一百多年的凌辱,老百姓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皇室争权夺位,农民反抗起义,国家动荡不安,大国天朝文字狱人字狱的搞来搞去,老传统的忠孝,理智不坚守,现代工商业农业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解放后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不得不奋起直追,娇枉过正走了不少弯路,终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下,使中国真正的崛起。现在只有美国的军事霸权,经济霸权横行于世。中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国政治理念符合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愿望。中国不但有孔孟儒家的仁德,理智文化,也有孙子的战争文化,更有道家的天人合一的修为,是任何外来文化都不可蔑视的,就看我们自己要怎么去正确认知。
1.中国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则重理智。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不过是人的陪衬。
3.从语言角度看,汉语是非形态语,西方语言为形态语。
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因特定的民族、地理及历史的条件逐渐形成的,它包含着这一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中西文化虽然是两种特性各异的文化类型,但都属于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二者各有所长,不分仲伯,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提倡“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中国文化,使之与时俱进,引领社会发展。如此,中国文化才能长生不衰。
谢邀。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超越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道”的追求。孔子说:“己不欲,勿施于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将人生存的意义,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本原。
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文化不同,中国是农业大国,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以和为贵,更渴望的是和平,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而西方多数国家属于工业社会,主张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他们的信仰。或许是人们对待自然的观念不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中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人们更喜欢平静的活动,西方文化体系中宣扬人的主宰地位,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所以竞争力强一些的活动在西方形成也不难理解。
另外是中西文化对长者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以“长者为尊”所以对长者所作所为很少提出异议,缺少自己的见解与思考,而西方主张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那怕对自己的长辈师长也如此,因此常此出现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思想截然不同的局面也正常。
中国的传统节日倾向于团聚与纪念,春节全家过团圆年就表现这一点。元宵、清明节、中秋节也是如此。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狂欢节则具有娱乐性,也更具有疯狂的感觉,并且带有宗教色彩,如复活节、圣诞节等。
现在中国社会出现可喜现象,人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越有不少人重视传统文化,国学热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真正传承中国文化就要重塑价值的本原,把人的自然精神正需求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文质合一的文化宗教系统,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信仰体系。
我在这里只提醒一下谈文化的人,把文化的定义搞清楚,文化是文化,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沾边。所以尽量不要把文化和科学技术混为一谈。另外,不要张口闭口就中国文化落后了几百年的调调,那是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了几百年,但现在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对于文化要有自信,华夏文明形成的时候,西方人还在树上生活,华夏文明有菜有饭的时候,西方文明还在茹毛饮血。不在一个层次,不要让一些慕羊犬给误导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与外国教育的思想不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的思想不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