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欧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欧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十八十九世纪苏联文化艺术成就?
到了 18 世纪,俄罗斯统治者自觉落后,开启全盘西化。建筑、绘画等艺术统统效法西欧列强,旨在缩短与西方之间的距离,使俄国摆脱极端落后的状态。18 世纪初,彼得大帝用强制性的手段全面推进欧化改革,彼得大帝之后,女皇叶卡婕琳娜实施“开明专制”,促进俄罗斯的改革,并且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她对西方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都很感兴趣,这段时间,开设了许多贵族学校,从贵族始,人们在各个方面都模仿西欧。俄罗斯改革持续到 18 世纪末,虽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然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由于广大的幅员和强大的军力,它终于跻身欧洲列强之中。
1812 年,俄罗斯取得了抗击拿破仑入侵的重大胜利,民族自豪感弥漫于俄国朝野,直接催生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第一次民族觉醒,俄国开始走上新的变革之路。
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沙皇政权还对军事、财政、国民教育、新闻出版等进行了改革,俄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俄国开始真正进入欧洲强国之列。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俄罗斯民族日益觉醒。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仿佛一下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俄国境内的民主运动情绪越发高涨,民族觉醒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必然要反映在艺术中。艺术也不负所望,在觉醒后崛起,在艰难困苦中成长壮大。
文学上,鼓吹民主进步、反映改革后生活为特征的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人才辈出,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取得了非凡成绩; 戏剧上由于有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和众多著名演员而生色;音乐上“强力集团”、鲁宾斯坦兄弟和柴可夫斯基合力登上音乐最高峰;而巡回展览画派则几乎凝聚当时俄国最优秀的画家力量,打造了一个灿烂的时代,克拉姆斯柯依、盖伊、马可夫斯基、希施金、波列诺夫、苏里科夫、列宾等群星闪烁。
为什么讲英语的国家不用学古英语,我们却要学古汉语?
我们课本上学的古汉语诗词其实是文言文,而古人之间平时交流不是使用文言,还是使用白话的。
例如
一。2500年前孔夫子的《论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且,“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用的还是雅言,即文言。
2500年前,就有浮云,有诗和远方。
二。1400年前的唐朝
王梵志
古汉语言简意赅!现代汉语词语重叠,含意混合不清,比如:抢劫、抢夺、敲诈、诈骗,都存在词语重叠现象,在法学上必须再定义。
另外,如果不是先入为主,古汉语其实无需翻译就能读懂。例如:欲将突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本来已经很清晰了,根本无需翻译。但如果非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就是在原有的句式上增加词语,其实等于是在扩写。谁说不学?莎士比亚的作品原文,与现代汉语就有差别!甚至一两百年前的英语常用语与现代英语也是有区别的。说不学,那是因为你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而已。
不少大学生还会选修拉丁语,医学、生物等技术术语很多就来自拉丁语。
为何有此发问呢?这么问其实是有点武断的。不管是古英语还是古汉语,如果只是满足日常生活的交流,都是不需要学的。但汉语与英语不同之处是,汉语古代经典的典籍太多,文化的传承性太强,有文化修养的人必须要学一些古汉语常识,不然就是白丁一般,没有文化内涵。而英语则不同,使用古英语的时代相对中国来说,文化成就是有限的,如果不是研究的需要,没有必要学习一种死去的语言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欧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欧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