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内涵有哪些?如何评价?
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仁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
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扩展资料:
仁爱思想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仁者,人也。
人和外在的事物相比,人贵于物,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古人的基本认识。仁爱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尊重。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强调发展必须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进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发展,违背人民根本利益就不是科学发展。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就必须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仁者何也?
仁简单的来讲就是,二人相行,先及他人。将利益名誉推让给别人,这是与商人截然相反的理论。所谓当仁不让就是这个道理,而商人却是逐利为本。所以历代坚持儒家思想的都把商人贬的很低。
所谓士农工商,商居末流。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王朝皆因腐败而失去民心,却又最终为儒家所拢聚再起新王朝。论语教会你如何成舍己为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礼贤下士,教你帝王将相之学,升威望,聚人气,但要运用的好,就要上下左右前后都能顾及,这恐怕单一个论语是不能的,所以多学多思,自胜者强,他生者王。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论语》里已经给出了,如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作为孔子的学生,作为一个孔子的高徒,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我想,曾子的这个回答应该让你满意。
儒家学习观是什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有什么启迪。急求?
答:儒家学习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的孔子。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
基本观点
伦理观: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民众要敬重师长、和睦乡邻。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育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苟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