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比较董仲舒和王充的主要哲学思想

nihdff 2024-04-15 241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有什么学说?这一学派与道家有什么关系?
  2. 中国古代人性论观点及德育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有什么学说?这一学派与道家有什么关系?

1

阴阳家最重要的学说就是五德始终说,五德也就是五行。这一学说是邹衍首创的,但是被后世的儒家道家们不时的修改。

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比较董仲舒和王充的主要哲学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本的五德说是相生说,比方说东汉是火德,要推翻他的必然是土德,火生土,所以黄巾军的衣服尚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不过后来五德说发展出了相生和相克两个说法,并行不悖,适合用那个就扯出来用,比方明朝是火德,那么清朝建国伊始就认为自己是水的,水能克火。

所以清字都有水。

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比较董仲舒和王充的主要哲学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套学说的一个用处是为各种权臣,各路反贼继承皇位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向百姓昭示,我这当皇帝是有法理依据的。

2

道家其实思想很广博。

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比较董仲舒和王充的主要哲学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汉朝甚至以前,道家被称为黄老学派,是以老子道德经为思想的一门学问。

黄老学说是能治国的,西汉初年讲究无为而治,就是黄老思想,法家代表韩非子还曾经注释过老子一书,写过《喻老》和《解老》。

由于阴阳学说既简单又深奥,因此,至今人们都还不知道阴阳与道家的关系。精通广义阴阳、狭义阴阳、个体阴阳变化的才是真正的道家,三种阴阳的变化是检验是不是道家的唯一而有效的标尺。如果要检验一个人是不是道家,只需要十分钟,一切虚伪的道家在三种阴阳的面前将暴露无遗。司马迁将中华文化的根阉割了,他把阴阳分为一家,把道分为一家,使阴阳和道各自成为虚浮飘渺的东西,没有着落点,成了无根的学问。

中国古代人性论观点及德育措施?

中国古代对于人性探讨的如孔孟荀等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墨子的"人性素丝说"及各自对应的教育观点大家都较为熟悉,并且从其教育观点来看各有差异,但其内在有些许的联系。这里我们介绍孔子和汉朝董仲舒的人性论及其教育观点,探寻二者对于人性探讨的内在联系。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由此将人分为了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类人,即上智就是圣人一类的,不教就很优秀;中人就是普通人可以教好;而下愚就是教育都不起作用的一类。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可以使每一类人内部拉开差距,还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等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虽然有这三类人,但是都可以教,强调"有教无类"。

董仲舒的的人性论即他的性三品说,他也将人性分为圣人、中民和斗筲三性,这其实和孔子的分类如出一辙,但他认为圣人和斗筲之性的人只占少数,中民在社会中才是多数,因此要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这些中民之性的人,那么教育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即强调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董仲舒的人性论实质是师承孔子的思想,只是他更为明确的进行了说明,但从二者的关于人性的探讨可以,都强调的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即是我们所谓教育个体功能,再借由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教育必须发挥的作用。

1.

“性善论”说明了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人性,人性是可以本质区别于非人类(动物属性),人类社会需要社会伦理,这是为人及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人之所以学习,其首要目的在于人之为人。孟家学说认为:人类相对于其他族类(例如动物)绝不雷同,而同族同类之中却极为相似。他因此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教育和政治实践中。

2.

孟子认为人们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归根到底也是人类不断加强学习的成果。这也就是孟子为何要把性善释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之缘由:人性本初本不应称得上善,所谓善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与后天学习集聚而成。善是人类自我修行的成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成果。

3.

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与动物区别的本性,还启示了人为什么具备这样的人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不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deedu.com/post/3940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