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体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我国的幼儿教育体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孩子成长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到3岁是依恋期。
第二阶段是3到6岁是习惯养成期。
第三阶段是6到12岁是成长期。
第四阶段是12岁到18岁性格养成期。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1、中国古代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爬,六坐”《颜氏家训》(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5656562八世纪中叶)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中国: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成长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一阶段0-3岁 育苗期 在这个阶段要给孩子满满的爱和自由
二阶段 3-6岁 培苗期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在爱的同时要有规则
三阶段6-12岁 修复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建立好习惯,比如运动,兴趣,学习
四阶段12-18岁 出圃期 接纳放任其发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幼儿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
幼儿阶段,以爱作为基本原则,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第一、以爱为基本原则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打破砂锅问到底等一系列在父母看来比较顽皮的举止。父母要珍视孩子一些小的行为和表现,并且进行科学的引导,不能一味的从主观上打压他们,要在鼓励和关爱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给他们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和温馨的学习环境。
第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如孩子饭前便后勤洗手、自己折叠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等习惯,不要太溺爱孩子,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现在有些家长对于小孩子教育是所谓的提前学习或者神童模式教育。我们所提倡的幼儿教育其本意也并非是让3岁的孩子学习本该7岁学习的课程。可以说,在每个时间段,孩子们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知识层面的学习,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仍然应该以最为合适该年龄的习惯和性格培养才是教育的核心选择。
第三、适度接受一点挫折教育
幼儿对这个世界处于启蒙和认知当中,他们除了需要学习外,还需要摸索和体验。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任何事情包办,让孩子学会受挫、学会被忽视、学会与他人考虑。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只要不是很严重,家长不必大静小怪,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爬起来,其实是在无意识中培养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另外,如果孩子习惯不是很好,家长可以适度忽视孩子的感受,让他初步反思到自己的行为不当。要学会承认错误。
第四、陪伴才是幼儿教育最永恒的主题
温馨、宽松且充满爱、有安全感的环境才是让孩子接受新思维,尝试新方法,真正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有利前提,只有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孩子才会有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欢迎评论并分享,喜欢就关注@小缘语文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体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体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