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康有为教育思想特点及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康有为教育思想特点及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并指出其思想根源?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
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
康有为是什么派?
康有为是近代改良派,维新派。
康有为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广东,这时鸦片战争结束已20余年,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广州充斥着西方文化和经世思想。
康有为少年时虽然接受的封建正统教育,但他并不埋头苦读四书五经,而是广泛的阅读经史子集各种书籍。
彼时的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国家疯狂侵略,他们强行把清朝划分成势力范围,拆掉国人的房子建立租界,践踏人民的尊严。
故而康有为在白云洞苦读的一年里,不仅读佛道之书,也读经世之书,包括非常有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皇朝经世文编》,常常思考救国之策。
在22岁时他前往香港游历,惊讶于西方的思想,又开始学习《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书,进而产生了学习西方变法的念头。
康有为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西式民主的一种),属于保皇派,但是从根本上讲还算是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
康有为是维新派。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康有为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原名祖诒,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组织保皇会,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康有为教育思想特点及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康有为教育思想特点及评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