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公育思想对社会学前教育的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中,儿童公育思想发挥了两方面作用。
(一)充实了近代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体系
近代中国社会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如军国民教育思潮、实利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等等,但这些教育思潮均未涉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远未受到足够重视,其发展严重滞后。尽管第一个新型学制系统已将学前教育纳入其中,但有关政策充满矛盾,脱离国情,指导性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蔡元培、恽代英等人的儿童公育主张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从晚清到民国前期很长一段时期,儿童公育思想为学前教育领域注入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鲜血液。
(二)确立了学前教育在近代中国新型学制体系中的地位,进而促进了各类社会幼教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蒙养章程》),确定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而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幼儿教育发展思路。《蒙养章程》颁布以后,两湖、苏浙、京沪等地相继开办了第一批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全国有蒙养院428所,在院幼儿4893人;1908年,蒙养院114所,在院幼儿2610人;1909年,蒙养院92所,在院幼儿2664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他主持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称蒙养园。同时,还颁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使得蒙养园制度得以确立,社会幼教机构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儿童公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从清末到“五四”前后,以康有为、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儿童公育的主张,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儿童公育思想。本文以各家儿童公育学说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从中挖掘出儿童公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中国家庭组成模式主要为延伸家庭,以年老者为尊,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家长处于核心统治地位。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们重视孩子学习,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而美国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需要自己来成长的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期望值不高。“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
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首先,这个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
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