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学艺术教育作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学艺术教育作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油画《父亲》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什么?
罗中立这幅油画《父亲》,让每位读者的意像中充满了这位纯朴的农民,不禁让我们感怀,这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画家笔下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地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
以美育代宗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美育”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是从蔡元培开始的。他从德语中翻译了这一专有名词,系统引介西方美学及美育,创建了自成特色的美育学说。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还曾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撰写了“美育”的条目。对于“美育”,他的定义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以“审美情感教育”为内涵的“美育”概念,由此沿用至今。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蔡元培不仅仅是美育的研究者、理论家,而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教育改革家、实践家。1912年初,蔡元培受孙中山之邀回国,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教育总长,随即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可谓是他的教育施政纲领,其中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而“五育”之一就是“美育”。他将美育视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主张利用美育陶冶人们的性情,纯洁人们的志趣和品格,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的这一教育方针,既是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批判和否定,也是在国内较早提出体智德美并育的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方针拟定无疑有着深远影响。
随后,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更是身体力行,将当时的北大变成了全国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镇。他亲自开设、讲授美育课程,并组建文学、书法、会话、音乐等各种美育学术研究会,聘请教师讲授、做指导,定期开展美育活动;设立美术课,自编教材;创办美育学术团体和艺术刊物等。在他的支持下,北大设立了书法研究会,他还倡导在大学开设书法专科,使北大成为一所艺术气氛浓厚的高等学府。
在今天看来,这一切都是颇有远见卓识的举动。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都在探求救国之道,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政治制度,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证明都是走不通的。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蔡元培从前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提出了“教育救国论”,躬身进行教育改革实践。
父与孑是哪个国家的作者?
《父与子》是俄国小说家伊凡·屠格涅夫的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62年。
书名的俄文名称Отцы и дети(Ottsy i Deti)的意思是“父与孩子”,但基于谐音关系,作品的英文名称一般都译作Fathers and Sons,即父与子。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作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学艺术教育作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