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孔子束缚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孔子束缚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改考制核心内容?
首先,书中体现了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天下大同,是维新派孜孜以求的社会政治理想,在康有为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的位置。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学说和中国传统的今文哲学中变易的哲学观点融为一体,又吸收了《礼运》的小康大同说,附会公羊三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随着康有为对西学认识的逐渐加深,尤其在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中国人民灭临着亡国灭种的命运,康有为和其弟子便决定把这种大同思想广为传播,并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武器。《孔子改制考》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出来的。康有为在序中开门见山地宣称:“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为读其遗言,渊渊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见太平之泽,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我中国……不得见太平之治,被大同之乐者,何哉?”
在千余言的序文中,有为提到“太平之治,大同乐”达八、九次之多,后人往往认为《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变法改制张本”的著作,却忽略了它同时也是一部张扬大同思想的宣言。在这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极力描写为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说成是孔子教义的最高境界,只是由于“新歆遽出,伪左盛行,古文 篡乱”,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公羊之学废,改制之义湮,三世之说微,太平之治,大同之乐,暗然不明,郁而不发。”
同时,为了宣扬大同思想,康有为对当时统治地位的朱熹思想也进行大胆的讥讽。他在序言中说朱熹“多言义而寡言人,知省身寡过而少极民患”,实际上是指责程朱理学只注重宣传纲常教义,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头脑,而不注意解决实际问题,把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为他们“蔽于 据乱之说,而不知太平大同之义”。因此,认为朱熹的言论,实际是偏安之论,而康及其弟子就是要拨开云雾见日,使大同思想重现于世
孔子改革考制,强调德行兼备。他倡导“学而优则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际能力。考制分为三公九卿,鼓励学生参与政治,选拔政治人才。此外,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在选拔学生方面,孔子打破血缘门第限制,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公正。这一改革为后世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教育目的观的几种观点?
(一)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基本观点: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
宗教人士。
3.基本评价: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二)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
2.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3.基本评价: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孔子束缚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孔子束缚教育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