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分享,教育思想的分享心得体会

nihdff 2024-12-01 178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思想的分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教育思想的分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教育思想有哪些内容?
  2. 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怎么教育心理?

教育思想有哪些内容?

教育思想的内容有: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教育经验、教育信念、教育信条、教育建议、教育主张、教育言论、教育理想等。

特征:

教育思想的分享,教育思想的分享心得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2、 教育思想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3、 教育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可借鉴性的特征。

教育思想的分享,教育思想的分享心得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 教育思想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特征。

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怎么教育心理?

婴儿有一种,我就是世界中心,我能用意念控制整个世界的错觉。从小到大,家里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最好的东西都给他用。你告诉我他怎么能不自私?

为什么儒家孝道,要先老人,后父母,后孩子?知道这个顺序的孩子就不会自私。

教育思想的分享,教育思想的分享心得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道家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孩子就不会自私。

为什么佛家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一就是布施?因为只有脱离出自私心理的人,才能通过不断帮助别人而最终完善自我。

是多大的孩子,对于小孩子千万不要贴上自私的标签,成人所谓的自私是指只考虑各人利益,不顾及他人,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害他人。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需要首先确立“自我”,发展自我意识,然后才能从自我中走出来,开始愿意与别人交换,与他人合作,帮助别人,为他人付出,这是一个成长过程,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期的孩子,也叫“自我意识敏感期”,会占有欲很强,常常“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拒绝分享,这个阶段很正常,千万不要强行要求分享,甚至斥责、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因为恐惧产生压抑,这个自我意识敏感期会延后,一旦上学和走入社会就真的成了自私!

人的思想是环境的产物。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其实都是指环境对人的一个影响。所以说要改变孩子的这种自私的思想,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1,跟孩子交流,他为什么这样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梳理一下它产生自私心理的源头,他的初衷是什么?比如这个孩子手里有两块糖,却不肯分一块给旁边的小朋友。家长就要去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分,让孩子吐露他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再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去让孩子理解到如果他把其中的一块糖给别的小朋友,可能别的小朋友会给他一个苹果。最后了解了孩子产生自私的这种心理性的动机,然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比如孩子的占有欲太强,也会产生自私心理。那家长就要教育孩子,当你懂得放下自己手中拥有的,你才能拥有更好的。

2,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了解完了原图之后,那接下来就是要清理不良的环境。比如说孩子经常跟一些自私的孩子在一起,那他肯定也会变得自私,所以呢要想孩子变得无私,就要远离那些孩子。

孩子在做出一些无私的行为之后呢,家长要多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家长要给孩子多看一些大公无私的励志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

希望用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帮助您从根源分析孩子的这些行为。

虽然不知道孩子的年龄多大,但这些行为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学龄前。

首先来解释下“自我为中心”,看看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发展过程。

根据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中可以知道:出于本能,2-4岁的孩子会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在4-7岁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减弱,这是因为孩子在4岁之后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交,有了朋友,所以他们学会了社交的技巧,学会了包容别人。在7-11岁时,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会消退(Loss of Egocentrism),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从而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建议1: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比对这里提到的时间点。如果孩子正好是处在本能的自我为中心的萌发时期或者是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那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是正常的,是不用做过多干预的。

建议2:如果发现孩子11岁之后还有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要究其原因可能要回顾下4-11岁之间,孩子的社交圈,孩子的朋友是不是过少。对于11岁之后的过于“自私”的孩子,首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在电子产品和网络上花的时间过多,如果是,家长可以适当作出干预。其次可以多鼓励他们多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一些社交和接触朋友。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建议您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书籍,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如让·皮亚杰的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如果没有时间读完整版,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最近两个月我们都会集中科普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思想的分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思想的分享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deedu.com/post/10168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