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礼记教育思想大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礼记教育思想大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纲五常八目指的是什么?
1、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拓展
两者起源不同
1、三纲八目:出自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学》。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
志于道游于艺?
【翻译】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
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是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中,如同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也就是通过熟练掌握技艺而获得自由和愉快。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依于仁”,指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
“游于艺”:“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教育家孔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上课用的什么教科书?
孔子上课没有教科书。
不要说孔子上课,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在一些新建大学新建院系的课堂上,没有教材的课堂也经常出现。
很多新兴的学科,都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开始没教材,后来老师的经验积累丰富,总结概括,才成了教材。
古往今来的教育都是这样发展壮大而成。譬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论语》,实际上是孔丘与***及其再传***联合编撰而成。
《孟子》一书,是孟轲与***及其再传***联合编撰而成。
《庄子》也一样,是庄周与***及其再传***联合编撰而成。
作为古代的师塾教育,其教科书都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有关孔子上课教科书的问题,只能说,他教学的经验还在发展累积之中,并未能形成教科书。
孔子不但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教育***,没有正式的教科书。他对***的所有教育,主要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这些问答式的讲授,基本都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也曾想入仕为官,治理国家。但他屡屡碰壁,终究没有能够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是,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春秋时期各国人士。于是,就有多达三千余人拜师于他的门下。
他在乱世之中带领着***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学说,以宣传教化天下凡人。
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他创立了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了《六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礼记教育思想大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礼记教育思想大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