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斋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心斋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绘画中的“留白”手法,在古诗中有没有运用呢?有哪些运用“留白”的古诗?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又说:“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他里面流出来!”虚空之中生出生生不息的源泉,“有”正在“无”之间,“实”生于“虚”。
1邻近性原则
2类似性原则
3封闭性原则
4完形原则
在绘画或是诗词中,“留白”将作品与接受者相连接。“空白”总是召唤着欣赏者,这些“不完整”提供了接受者想象的余地,激发了他们的心理趋合能力(即格式塔心理学所言知觉组织原则中的第3、4条),利用主观想象填充留白,于“无”中生发出无尽的“意”来。如山水画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山川行云,几根线条或几滴墨点,欣赏者却能将自己过往所见山水美景投射到画中留白处,又跟随画中墨迹完形出绝美风景。这一过程接受者是主动的而非被动,享受着自我创造的快乐。“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
留白是未定,是模糊,是无法求证。面对一部作品,它无法主动适应欣赏者,欣赏者也无法向作者求证自己所得理解是否符合其原意,正因为这种“非物”的模糊性、多义性,使得作品有更多阐释角度,更有味道,更有意蕴,因而有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严羽对盛唐诗作之称赞正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模糊性,而反对宋诗以“议论”为诗。
诗词与绘画的留白常常会产生“味在咸酸之外”的意境。“咸”与“酸”,本是两种相异的味道,组合在一起是反常的,却产生奇特且愉悦的滋味,这便是“反常合道”。墨色寥寥间空白沉潜,黑与白之间,有与无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两级平衡而中和,恰恰调和出不可思议又怡人心脾的味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是此理。
王维诗作中“留白”颇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多动静相衬,明暗相合。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是王维作品中的“留白”才让欣赏者可“味”可“观”。
谢邀。留白,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技法。但是中国古代书画一体的想象极为普遍,传统绘画中往往会通过独特的书法艺术把应景的诗歌题于画上,既有助于对画意的理解,也能使作品更显雅致。
换言之,传统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古代有很多文人本就是诗画皆为擅长的,如诗佛王维。这可以视为是绘画中的技术同样能够出现在诗歌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诗歌中的留白,简言之就是能够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如我们特别熟知的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极为简单明了,又能让读者去充分的想象,当时的场景。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琵琶曲渐渐消歇,确实无声胜有声,那种心情所致,无需言语,静对江心秋月的内心独白,是读者可以想象当时于无声中却心有灵犀的情景。实为作者运用留白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音乐无国界,艺术往往有相同之处,留白在古诗中的效果,既能言简意赅,又有巨大的艺术空间。是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个人拙见,欢迎留言交流。
古诗,当然要运用“留白”。留白,简单说,就是留下想象空间,是作品的意境。一幅绘画品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绘画的留白手法。曾经有个故事:宋徽宗为其***画院招生时,有一年的考题是《深山藏古寺》。要求应考者画深山古寺,一时应者云集。但最终胜出的,却是一幅画着“大山脚下小溪边,一个小和尚在挑水”的作品。该作品画面虽没见半分古寺的形状,但“山路、小溪、小和尚挑水”等要素,已经完全可以令人想象到山上的古寺了。古寺是什么样子,可由人们自由想象——这就是非常成功的【留白】啦。
古诗,能流传千古的,当然是好诗。好诗借景舒情,托物言志,更是讲究意境高远,所谓“诗情画意”是也。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这些诗句,你不仅能想到“孤舟渔翁江雪独钓”,大漠烟和长河日,更深层次的,你还能想象到作者的心情和意念——这正是诗的高明之处。
古诗运用“留白”成名的,除上述提到的那两句外,还有很多。诗仙李白的许多诗歌,都是成功运用“留白”手法作诗的典范。其中《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已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朋友,你知道李白的这两首诗,留下了什么样的空白吗?欢迎关注和留言,我们一起来感受李白的“留白”!
留白,其实就是作者完成作品后故意留下空白之处,让读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绘画中叫留白,在影视剧中叫开放式结局,在音乐中叫绕梁三日,在古诗词中叫诗中有画。
诗词中比较常见的“留白”一般出现在山水田园诗以及婉约派之中。
陶渊明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代表了。
另外,诗文作品中,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最多的就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王摩诘了。
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诗文好,绘画、音律也是绝佳。
这几句都是传送千年的名句,读者诵读出口之后自然而然在脑海中出现池中花、日落、沙漠等等景象,可以说意蕴悠长。
再看下面这几首代表性诗作,完全是给人动静、色彩、想象力的结合。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除了王维,孟浩然的诗也是充满想象力。
比如:
还有李清照的诗词
当然有啦,古诗词留白也是为了让意境更加深远,余韵悠长。苏轼的《江城子》结尾: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就是典型的留白,营造出开阔的意境,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尽管这是词不是诗,但由于喜欢,所以放第一个。这句词也是化用而来的。
在古诗中,运用留白艺术表达意境的有很多,我们很熟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等都是。
而我前几天才用来回答了题目的送别诗: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同样是用了留白的手法。后两句写诗人送走有人之后,友人独自向青山归去,身影越来越远。渐渐地会消失不见,而诗人还驻足原地。
同书画里的留白艺术类似,诗歌中的留白也是绝不把空间占满,而是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余地,尽情沉醉在这境界中,余味无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斋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斋艺术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