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进步的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进步的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论语》中,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具体阐述。
孔子粗略地将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孔子认为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可以给他们讲授一些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下,不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首先承认人的先天资质是有差别的,并不像现在某些学校所宣传的那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主张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是他对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论语》中,孔子将这一教育原则运用的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他不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有时候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孔子也往往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问孝、不同的人问政、不同的人问礼等等,孔子都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见,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这一原则正确处理好了受教育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虽然人为地将人划分为三个类型,但他并没有岐视、抛弃第三种人的意思,而只是***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已。孔子向来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即使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只要教育方式适当,也可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孔子的学生中,即有子贡、冉有、颜回、曾参这样中等才智以上的聪明人,也有樊迟这样智力一般的人,孔子都能耐心施教,最终他们都学有所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仍是现代教育必须坚守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用的是小班化、一对一式的私塾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相对较容易一些。19世纪以来,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遍***用,大班额授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面对一个教学班的50多名学生,教师再进行一对一式的因材施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许多教师只针对部分中上等学生实施教学,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教学质量整体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这样做似乎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但是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如何分层?如何分组?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在大班额授课的背景下似乎很难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返璞归真,重新实行小班额、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做,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多,空间和办学条件受限,目前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期待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这样优质的教育。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当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1、教育局应该把:国学经典、nlp神经语言学、原生家庭课程列为教师选拔条件之一。
2、1~3年的孩子,应该加大经典诵读课程替代活减少数学课程,用此来培养正确三观,拓展孩子的胸怀。
这样老师可以明白自己的语言模式,也明白孩需要模式,行为思考模式,就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了。
因材施教,实行天才教育。目的在于发现“上智”,选拔精英,培养精英。让那些具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的精英们统一治理国家,使百姓庶民富福,使国家强大。这一教育原则是孔子发明的,经南
宋朱熹的弘扬,己经成为历代教育工作的神圣原则。孔子在《论语》中按人的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天生聪明的叫做“上等人”,天生愚笨的叫做“下等人”。并且以为聪明和与愚笨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述而》7.3)孔子把介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叫做“中等人”,这种人是可以教育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这就是说教育学生要根据他们他们的天赋的智力的差别,对中等以下的人,即天资愚笨的人,不能教给他们高深的大道理。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成了神圣的教育原则,作为培养人才的理论依据。1958年巜***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亍》指出:“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就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教育他了。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0200520)(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教育者,像孔子必须有一定的修为,仁慈的心,仁心术业,对事物做观,审视能力。孔子的德体现在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上。这五德与***具有的性体是相通的。能通情达理,平易近人。使与之接触的人没有感到怖畏,会产生一种肃然起敬同时想亲近之感觉。这样教育者就容易对接触的人作观,审察。观其生活情况,所处环境条件,对其语言,思想,行为研判,作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教育。因才施教,是孔子教育的特点。使每个受教育者的潜力能充分地得到发挥,能以最有限的时间促进成才进步。这种教学方法,应提倡实行。
能因材施教,关键是能识别出不同的“材”。能知道学生各自的特点、性情、思维[_a***_],才能知道如何顺应其各自特点,才能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和苏格拉底,谁对人类的教育、思想方面的贡献更大?
跨文明版的关公战秦琼。从哪些方面比较好呢?先定三个角度,影响时间,影响范围和衍生性。
1,影响时间。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时代诞生。苏格拉底的影响时间——“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孔子的影响时间——从诞生至今从未间断。比较来说孔子胜!原因是希腊化罗马时代结束至后世的西方哲学诞生前的一千多年是完全断裂的。
2,影响范围。这个我想用两个指标,一个是人口数量,一个是地域面积。就不详细计算了:人口数量上孔子胜(2000年东亚及南亚影响范围内人口总和),地域面积上苏格拉底胜(受惠于英帝国、美帝国的影响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影响范围已至全球)
3,衍生性,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在于西哲,主要是逻辑领域的贡献(在当时哲学方向也影响巨大),孔子在东亚文化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一点认为孔子胜。综合来看孔子是2.5,苏格拉底是0.5孔子胜。
其实,从感性上也是孔子胜利。孔子作为东亚文化的先师,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哪里没有他的影响呢?随着中国崛起和文化的传播,其影响只会更大。
毫无疑问,从学问的角度,苏格拉底对人类的贡献巨大,孔子没法比;孔子的理论无非是成功学、实用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职场鸡汤,在学术层面孔子及儒家根本不够格,孔子相当于一个古代的教育培训机构,教的是一些与学术没什么关系的东西,相对而言,墨家才是中国学术届的传承流派,墨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距离测量、质量称重、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了学术上的成果,中国的法家道家也根本没有在学术层面起到什么作用
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教育,思想方面的贡献都很大。孔子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孔子的儒家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家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各有千秋。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如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一样,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西方文化中显得格外突出!
孔子的儒家思想深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在封建王朝分级明确,君臣之道等规矩!从而儒家思想胜出,孔子被尊为圣人!
因此,尽管苏格拉底思想在西方很优秀,但是,对人类的教育,思想方面还是孔子的贡献大!
这个问题有点好玩!😊😊😊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近年,人们已喜欢搞东西方对比,尤其是喜欢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了。这本身,就是我们中国在进步!
中国的孔子、老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四人,是全世界人类先哲共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著作,均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单讲孔子与苏格拉底,谁对人类的教育、思想方面的贡献更大。我们客观地讲,在东方思想文化圈中,肯定是孔子的贡献更大; 而在西方思想文化圈中呢,又肯定是苏格拉底的贡献更大。二位先哲,几乎是地球人类史同一时代的人,又都是那个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但作为出生、活动、环境、人口、国度等,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下,俩俩非要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还是我们中国的孔子孔仲尼老先生,对人类的教育、思想的贡献更大。原因和理由都很多:
首先,孔子开门搞教育。“有教无类”、“因才施教”,打破了当时社会只有贵族才能享受教育机会的垄断而僵化的教育体制。孔子门徒3000,杰出***70有2,在那个时代环境下,这一数目是相当巨大的。苏格拉底没法与他相比。孔子“因才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方法,传承两千多年,至今仍是非常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一点上,苏格拉底还是比不上。
其次,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上升为国学、显学,这也是苏格拉底无法可的。中国西汉,汉武帝***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文化以“三纲五常”为主,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国家统治工具。隋唐之后开启“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四书五经”,是历朝历代国家选拨人才的法定制度,这一项在古今中外文明史上,是一种唯一、独一无二的法定和制度。
第三,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一直后续“江山代有人才出”。儒家思想教育影响的人口数量、人才质量、著作立说、功名成就之多、之大,苏格拉底是远远无法相比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魏征、韩愈、柳宗元、朱升、朱熹、二程、王阳明、曾国藩,等等,历史儒家名人数不胜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至现今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作为“国学”,开办“孔子学院”,《易经》的博大精深,更令世人惊奇仰望。因此,孔子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贡献之大,这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谨此吧!谢谢您的阅读!🌷🌷🌷🙏🙏🙏)
如果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视角上来说的话,孔子肯定是第一啦!
但是,要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来说的话,苏格拉底都不知道要甩出孔子几个宽的太平洋啊!
怎么样?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吧?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关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几个尤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这个思想无为是非常先进的,同时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来是善的,他主张人要清心寡欲,不要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这本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思想
同时,他还表达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论”为发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观点都是以“心性论”为基础。孟子之“心”可视之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复其本性。这可称之为“正是”。孟子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正是”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为人师,热爱教育事业,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教育思想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具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为仁义礼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来就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这个意义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进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两个发展方向,发现、保持、扩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发展 ,就会成为君子;意识不到仁义礼智植根于自己内心,不注意发掘培养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胀,就会成为小人。
孟子认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者的积极主动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启人心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种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识不到而无法注意培养它,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去思求、扩充 、发展这种善性,“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由于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性变迁,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习染中的人,必然会丧失善良本心,孟子强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寻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他强调不论什么时代,兴学校、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伦”。
2、孟子强调道德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生立志持志。他认为作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谓“尚志”?他进而释之,“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无 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 ,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教导学生要志于仁义,坚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难和困苦其实正是对个人意志的最好锻炼。他肯定逆境对道德修养、聪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
感谢邀请。☺首先,孟子是个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热爱教育的***。他说人生有三种最大的乐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说明孟子是个热爱教育岗位的老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他说,君子尚志立志,要做个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学生专心致志,做学问不能三心二意,必须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说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没有坚持的缘故。
第三,孟子要老师教给学生以规律,严格学生的行为,这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四,孟子要学生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老师只能教给学生以原则,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这个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讨厌好为人师的人,要求老师1必须做学习的榜样,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机回答,不到之处,敬请指教。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好玩的国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进步的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进步的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