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防乡国防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防乡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消防车的防能组什么词?
防范、防御、预防、防止、以防、防务、驻防、拘防、善防、防扼、清防、防地、防猜、官防、配防、生防、防小、防封、防区、防禁、联防、军防、冬防、礼防、防备、防托、防边、洋防、防营、防不胜防
答:消防车的防字的组词有:以防万一,防备,防盗,预防,防止,猝不及防。
正当防卫,防范,防御,防空,国防,防守。
撤防,谨防,防身,防护,防卫,猛不防,防线,防患未然,防暑,血防,防务,预防,防范,城防,防务,防汛,防身,换防,关防,生物防治,防护林,江防,防风林,防暴,防风,防潮,防震,防毒,防洪。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再次战败,最后被迫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而代表清***去签订《辛丑条约》的正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满清的裱糊匠,他这一生代表清***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虽有房杜之能却生不逢时,实在可惜。
我们今天在看《辛丑条约》,在上面中方签订的落款并不是李鸿章三个字,而是一个看上去像“肃”字一样的字,那么李鸿章为何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落款不是自己的本名呢?
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这个“肃”字是什么意思,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晚清时期,清***的主要国防力量。在李鸿章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公元1864年,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所以这个“肃”字,代表的是清***给李鸿章封的爵位,李鸿章又代表清***去参与列强和谈,用这个“肃”是最合适的,签订条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
而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现在做生意主要用的是合同,签了字后,在盖上公章,或者是按上带有指纹的手印,这就具有法律效应了,在中国古代签订官方合约,文件一样是需要盖印章,或是画押的,如果不是盖大印,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辨识度不高,画押简单且容易仿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记号“押字”。
我们可以把押字理解成类似于现在的艺术签名,是各具特色的,这种押字其实说它是符号更为合适一些,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汉字书写规范,只是看上去和个人姓名是相同的,而这种押字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独特性,第二个是不容易被模仿,在古代这种签有押字的信件,文书是可以当做凭信来使用的。
在古代的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中,我们鉴别真伪的方法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作画风格,另外一个是印章,而在一些书画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名家留在上面的押字,以此来辨别真伪,而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这个有些像“肃”的字,应该就属于押字,事实上,我们仔细辨别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的这个符号,也是能找到他名字的一些痕迹。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鸿章 晚清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世人多称其为李中堂。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卑斯麦”。
他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慈禧的重用,先后参与了镇压捻军起义、甲午战争,以及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代表清***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后人多集中在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认为其出卖国家***,割地赔款,让古老的帝国遭受到了最大的耻辱。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对李鸿章是不公平的,作为清朝廷中的大臣,他只能听从朝廷的安排,而且在每一次签订条约的时候,他都尽力维护本国的利益,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已经看清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和黑暗,他也希望变革图强,所以他主导洋务运动,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让大清重新振作崛起,但是无奈,清朝以彻底腐烂,统治阶级害怕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对于洋务运动也只是解决表面上的问题,而根本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所以,大清这艘巨轮只能眼睁睁的沉落水底。
所以,在看清朝廷的嘴脸后,李鸿章其实是很无奈,但他又没有办法来逃避,所以在他代表清***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时候,他将他的复杂情感包括无奈、愤怒、悲痛等全部落实在他的签名上,他将他的名字写成一个“肃”字。
朝廷对于他对的贡献,封他为一等肃毅伯,他之所以把名字签成“肃”字,意指表达着自己的对于朝廷无能的愤怒,既然这是朝廷赏赐的,就用这个签写在条约上,实际上是表达着清廷的***无能。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不折不扣的丧权辱国的标志,谁要是敢代表清朝签这份条约,谁就要背负骂名。所以李鸿章被推出来担任首席谈判代表和签订者时,他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所以他在《辛丑条约》上签名时,故意将自己的名字写成“肃”的模样,即签了自己的名字,但同时又拼成“肃”,因为他曾被清***封为肃毅伯,所以隐含他是代表清***签署的条约,并不是他擅作主张。
自从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影响列强在华利益后,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自天津向北京进军,同时大量义和团民众也迅速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说这外忧内患都伤透了清***的脑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接到进京的命令。
李鸿章对于这个命令其实心里是拒绝的,他深知北上将有生命危险,义和团是曾发誓要弄死他的,而列强对他这样的清廷重臣的态度也不明朗,所以李鸿章接到圣旨,一边表示立即北上,将“单身诣阙,以赴急难”,一边又寻找各种借口,交通、政治、军事和粤人挽留等众多理由拖延北上。所以说他只是在做样子而已。
随之而来的是让李鸿章更加惊愕的清廷对外宣战,李鸿章就到处和大地重臣相互沟通,表明这是乱命,自己坚决反对,自然也就不北上赴急难了。正好这时候东南众总督都联合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东南互保”。
李鸿章一边推迟北上,一边联合各方势力促使慈禧改变决定。他希望慈禧能下决心剿灭义和团,与列强和谈,不然会再次给列强进军侵华的口实。慈禧迫于形势,只好一面多次下旨李鸿章火速北上进京,一面不断加大对李鸿章的赏赐和拉拢,委以李鸿章北洋大臣的重任。但是李鸿章还是推三阻四,一直到慈禧往西跑之前让李鸿章便宜行事,李鸿章才决定北上议和。
李鸿章这么推三阻四,其实和他签署《马关条约》的前车之鉴有关系,当时他不仅遭受种种骂名,还被进行了政治打压,只能赋闲在家。所以他害怕到时候清廷再卸磨杀驴,给他造成更大的打击。
当然这不能表明李鸿章没有救国之心,不然他也不会忍辱负重到处奔走,当时张元济劝说他不要北上时,李鸿章称:“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可是人都是矛盾的,虽然李鸿章自认和清廷的命运已经纠缠在了一起,但是这无尽的骂名,他还是不愿独自承受。看他用名字写成“肃”字,就可见他私下估计是练过的,可怜可叹这小老头,后半生都在代表***的清廷到处签订条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防乡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防乡国防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