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道家幼儿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道家幼儿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不言之教,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有老庄学派、黄老学派等等。这里“老”指的是老子,“庄”为庄子。世传《老子》五千言,成于春秋末战国早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道家辩证法的精髓就是超越事物两极对立而看到了其中的相互依存于相互转化。
教育过程中一切形式的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一切形式的刚愎自用和强行灌输都是极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教育活动的失败。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庄哲学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这是“道”的根本特点。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无为”的结果,只要顺其自然,任何事情都能做好。道生万物,纯任自然,大化流行,物各自成,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自然个性,使教育对象自主自觉地是其所是,成其所成,而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干涉,进行教育者主观的价值预制,使教育对象在这种主观框定的价值模式中丧失真我。遵循自然,以学生为主,是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圣人”是道家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推崇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圣人和墨家信奉的“从事于义”(《墨子·贵义》)的圣人不同,道家所追求的“圣人”是真性专一、气运自如、虚怀无物、诸欲莫干的赤子。人在最初时是与“道”合一的,宁静柔弱,无欲无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人的内心变得纷杂,欲望、私利接踵而来,与“道”背道而驰。
道家教育思想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洗涤后天的蒙尘,使教育对象始终保持本心,保持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水是最能代表“圣人”品格的,不争不抢,却以自身个性默默感染周围世界,虽然“无为”,但却“无不为”。
(三)以“行不言之教”为教育方法
想要培养“圣人”,老庄提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要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地达到教育目的。身教重于言教,与其时时刻刻对教育对象耳提面命,徒惹延误,不如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言行为表率,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对象,正如:“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
身为教育者一方面知道凡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而行,教育对象有其自然天性,教育需要顺应每个人的个性进行,不应对教育对象设立同样的条条框框。同时教育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发展态势,教育活动也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而不应该以主观好恶随意更改教育活动,因此要“不言”。但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应该做好引导的作用,以身作则,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不属于古代启蒙教育的书?
道德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并非古代蒙学读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家幼儿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家幼儿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