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爷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爷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刻瓷?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刻瓷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手艺人在瓷板上用刻刀在瓷器釉面进行书画雕刻,刻瓷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沉淀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汉族传统手工艺术。
手工刻瓷工序:
手工刻瓷工序主要分为选料、拓样、刻制、着色和晾干等工艺流程。
1.在瓷上用墨勾描或绘画
2.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刀刻划、凿镌。
传统技法有勾线法、复勾法和刮刀法
a:凿镌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凿刀,使其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的画面或字体。
b:勾线法是用锐利的刻刀沿画面的轮廓刻划。
c:复勾法是在勾线基础上反复刻划用以加深加粗所要表现的图形。
d:刮刀法是在图形刻划后用以平地,以便于最后填色的均匀。
答: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1)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2)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在瓷盘光亮的映衬下,刻刀凿下的细碎刻点拼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或是高山流水,或是国色天香,或是百鸟朝凤。一毫米的厚度里,就有大千世界。
代表意义:
(1)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
(2)刻瓷的精品是人物肖像,它要求人物造形准确,层次丰富,视觉感强,一个好的刻瓷艺术家必须有扎实的素描功底,其刻瓷作品用手模上去有的地方会有很深的凹凸感,有的地方就不太明显,这就是刻瓷的层次,它是不用色的,所以谈不上掉色的问题.这样的作品只能手工制作,费时费力,而且一不小心把不该刻的地方刻了去,那么整个作品就废了没有修好的可能,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关于刻瓷艺术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艺术,称为“剥玉”,伴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问世。大约从魏晋开始,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当时的刻瓷艺人便在使釉前的胚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成的典型代表。实际上,胚上的刻画与釉面上雕刻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种观点认为刻瓷艺术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在其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指出:“刻瓷工艺最早见于乾隆年间,光绪及民国时期较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缸、盆、温器、茶壶等。清代“康乾盛世”期间,三朝统治者深谙汉文化,对于陶瓷情有独钟,特别是乾隆皇帝,非常欣赏宋、明两代的优美瓷器,凡过目喜爱瓷器,多即兴提笔赋诗赞颂之。为将皇帝的墨迹永世保留,宫内的能工巧匠用硬质工具将其雕刻,并敷着墨色,墨色浸入瓷胎之内,经久不变。从此开始,在瓷器上雕刻御笔诗词的艺术加工出现了。也就是刻瓷艺术出现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和明代的瓷器,有很多是清朝帝王在瓷器背面附加亲笔题写,有艺人加以雕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爷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爷艺术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