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忽视思想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忽视思想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思想是客体?
首先思想存在在人的意识当中,而人又是主题,需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任何的实践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因为实践总是在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指导下的实践,这体现了主体,另一方面,任何实践都是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必然要改变客观事物,这就体现了客体。
主体客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的基本范畴,教育者是受过
门的培养和训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承担者、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处于被接受,被灌输的对象,强***育的权威性和教育者的主体性。这种观点忽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系颠覆了传统的地位,受教者的主体性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凸显。表现在对信息的自主平等的选择、接受等。这种观点不能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软化和否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能动性。
孔子的“仁爱”能实现吗?
***讲“仁”和“礼”的世界。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亲如一家。
如果懂得博爱的道理就会相同
如果懂得良心的道理就会相同
孔子说的世界在一个君的领导下,君爱臣民,臣民拥护君王的世界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到处调理规矩,百姓生存安定天下得以太平。前提达到这种效果必须***贤德。其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天下的人都没有了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大同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基本相当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阶段。它是孔子为我们描绘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首先要确定几个要点——何为孔子说的“仁爱”,孔子认为可以如何来实现“仁爱”,那么这些措施在现实中可不可行。
第一,孔子说的仁爱是什么?有几个层次呢?
读过《论语》,我们知道,孔子所讲的仁爱大体有“忠”、“恕”二法,解释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通俗地讲,就是我好你好大家好,这样才是真的好。
那么仁爱指什么我们大概了解了,仁爱有几个层次呢?读过《论语》就会知道,孔子的仁爱是由亲情(家庭)向外推广到社会全部人的。
第二,孔子认为如何实现“仁爱”呢?
这里往往最受别人批评,很多人讲孔子的理想太空泛、不现实。我想说,这只能说明这些批评者没有认真的看一看《论语》,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仁爱的实现是靠几个层次的,在个人而言,仁往要靠自己的主动的修身养性——其实有过社会阅历的人就会知道,“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种状态是最幸福的,没有算计也没有机心,尤其在家庭中,有这样一种状态实在是令人艳羡。
在社会也就是外部层面,孔子反复强***化的作用,通过“礼乐”来平和人们的斗争情绪。
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儒家仁爱精神内涵深邃,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悌与博爱。
人一生下来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挚而温暖的“亲亲”之情,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以此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时认为,仅仅停留于“亲亲”之情是不够的,必须对之进行扩充。
儒家的***道德观念尤其是仁爱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本清源、振衰除弊的功能。“仁”是德性的实践和行动,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道德价值的根本。
孔子修身爱人的思想,理学家道德自律和爱人如己的观念,从人的自我完善意义上讲,具有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的意义;就其更大的目标而言,可使社会完善、天下太平,陶冶良好的社会风气。
结合新形势倡导儒家***、仁学思想,可使儒家注重修己爱人、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讲求自省慎独、以礼待人、讲信用和尊重别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而对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忽视思想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忽视思想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