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教育视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幼儿教育视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什么是儿童立场和儿童视角?
儿童立场: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主体,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聆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
儿童视角:要求***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儿童视角的起源?
我国以儿童视角叙事的文学作品最早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觉醒时期,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开始被关注,“妇女视角”“底层人民视角”等新叙事视角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一种展现人精神世界新的创作手法开始引起关注。
“儿童视角”的作品是作家们以“童年”回忆或以儿童为描写主体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并不是以儿童为受众主体的文学,而是以儿童的口吻基调和思维感受来描述成人世界里的沧桑和苦楚,文章反映的主题一般较为严肃和深刻。在语调风格上,这类作品充分展现了儿童的纯净心灵和稚嫩的思维,以全新的观察视角洞察复杂的现实生活,从而唤醒了人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例如冰心在***《分》中以两个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初生婴儿的角度描写了初生到离开医院的见闻,稚嫩的语言和对话中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平等。
到了三十年代,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不再将揭露社会性问题作为写作的侧重点,而是用儿童纯真的视角描绘人类自由的生存状态和人情的纯然之美。例如凌叔华在《小哥儿俩》中描绘了一对活泼聪明的兄弟俩的生活趣事,文笔和谐明快,刻画了美好的儿童世界,与社会批判并无关联。
但是这类作品持续的时间并不久,四十年代我国政局动荡,战事频发,许多作家饱受战乱之苦被迫离开故乡,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例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从儿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描绘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映衬出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寂寞潦倒。
儿童认知的发展的4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
儿童认知的发展的4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和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客体不存在,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还不能用言语和抽像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儿童能够独自完成“钟摆实验”则表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教育视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教育视野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