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蓝朵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蓝朵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郁达夫的文学成就有多高?
除了大众所知的那些才能以外,郁达夫还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古诗词创作者第一人,小可也曾特意寻来一看,果不其然,推为当世第一,绝不为过,近代及民国诸位***或作者的诗词小可虽然读得不全,但凭心而论,无非是陈寅恪,钱钟书,王国维,但论体调风雅,风格不同,肯定是郁达夫。
网上关于他的诗词并不是很多,但其中妙句比比皆是,现小可摘录一下,以共同好者赏之。
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钓台题壁》(颌联很出名)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满江红》(这是抗日战争时所作)
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便欲扬帆从此去,长天渺渺一征鸿。——《乱离杂诗》(颈联虽有儒生气,但读之却悲慨不已)
未免有情难遣此,本来无物却沾埃。——《三月一日》(如此妙句,忘之可惜)
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癸丑夏夜登东鹳山》(大爱那个摇字,炼到家了!)
索句深宵人寄感,倾杯对坐客多情。每怀旧雨天涯隔,尚有疑云海上生。——《中秋》(典故用得一点都不艰涩,绝对是诗词***级人物)
十年不见山人面,寄得梅花来故人。——《谢十万山人》(写出唐诗风韵是最难的,可是郁达夫先生做到了)
真感谢高中语文课本能选上这篇作品。郁达夫诗好、***好、散文更是好。甚至有人评价,“散文比他的***更直接也更内心化的表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情绪、精神和个性。”
《故都的秋》完美体现了郁达夫的文字质感,细密、柔软、感伤。郁达夫的遣词造句之美,可见一斑。
也幸好是《故都的秋》。初学者第一次接触郁达夫时,只知道他的爱国和思乡,就连文中的那股忧郁气质,也因为有了“秋”这个古典意象,有了被掩盖的可能。大部分老师会说中国有悲秋的传统,因而秋天的草虫鸟鸣也会带了丝丝凄凉——而不是郁达夫本身性情忧郁、擅长感伤。
在高一的时候,课本上就有《故都的秋》一文,刚刚学到这篇文章时,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的,可是读着读着,慢慢的就体会到了其中的美感,“***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拓寺的钟声…”。
如果随着音乐微声朗读,会发现进入了一种无边意境,苍桑古都,伴随着深浓的秋意,千百条幽深的胡同,错综迷离的交差着,无数四合院内,深***的枫叶伴随着渐起的秋风款款飘起,而后落下,发出沙沙的声响。秋来到了古都,带走了酷暑的焦躁,又仿佛带走了凡尘的一缕喧闹,带来久违的宁静祥和,伴随着微凉的秋风,人们在四合院里撑起木椅,摆起小桌,轻抚桌上的茶杯,感受着手心里传来的余温,道:“一天更比一天凉了啊,唉。”,在这种微凉的秋季,人们放松了身心,感受着自然最纯洁,最善意的美。
一个作家,能将作品以画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捕捉作者的内心,那自然是登峰造极的本事了。
郁达夫本身是一名画家,所以无论是写作也好,授课也罢,他总是以平平淡淡的语气,讲述着自己内心最为本质的东西。风平浪静的内心,总是使得众人心中惊涛骇浪。道家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透万物之本,独守心之静颖,郁达夫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中国的“道”之意不谋而合,以道来阐明世间之丑恶,描绘自然之规则,洞观众生之魂灵,感彻事物的种种是与非,合乎道义,实属文学界不可多得的作品,就其本人,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蓝朵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蓝朵艺术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