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应该说,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教育心理学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础的心理学科,但两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学在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就会使用到社会心理学知识。
学校一般会哪些德育活动?
德育是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正确行为的鼓励,不良行为的批评指正引导,清晰明了有理有据的讲道理,让人心悦诚服。关键是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应从国学中来。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发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
开展主题班队会,养成教育训练(文明礼仪,上课习惯,生活习惯等)。国旗下讲话,讲故事,演小品,国学诵读,课外实践活动(帮爸妈洗教,做好事等)。学榜样活动,卫生记录检查。
谢谢悟空回答邀请:
每年学校会举行的德育活动有很多:
户外活动类:清明踏青、外出植树、敬老院帮护教育活动等等
学校举行类:文明读书月、朗诵比赛、英语角活动、书法大比拼等等
全校会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由一些不上课或上课少的领导啥的去上。政教处也会组织一些纪律教育月或者其它的一些个形式上的活动。真正有用的应该是一些个小会,那时会强调一个问题,谁敢闹事处理谁,简称“掐尖儿,拿刺儿。”这个应该最有用。老师课堂也会有感而发一些东西,估计能听进去的不多。
学校的德育活动范围比较广、类型比较多。
季节性的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月、五月清明烈士英雄祭奠节、六月“六一”儿童节、九月教师节、十月国庆节等;
主题性的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传统美德、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尊老爱幼等系列教育活动;
时政性的如国事、社情、民情、防灾减灾、学先进树新风等临时性的学习纪念活动;
专题性的如普法知识学习宣传、安全教育、扶贫救助慈善捐赠等活动;
德育教育的形式,可通过授课、演讲、专栏、版报、心德,践行、参观、考察、慰问等进行。
总之,对学生提供和灌输的好思想、好品德、好精神、好行为、好榜样,教育和激励他们学习、效仿、铭心从而引起他们立志、奋进、关爱的正能量方面的素材都属于德育之范畴。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教育者,像孔子必须有一定的修为,仁慈的心,仁心术业,对事物做观,审视能力。孔子的德体现在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上。这五德与***具有的性体是相通的。能通情达理,平易近人。使与之接触的人没有感到怖畏,会产生一种肃然起敬同时想亲近之感觉。这样教育者就容易对接触的人作观,审察。观其生活情况,所处环境条件,对其语言,思想,行为研判,作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教育。因才施教,是孔子教育的特点。使每个受教育者的潜力能充分地得到发挥,能以最有限的时间促进成才进步。这种教学[_a***_],应提倡实行。
能因材施教,关键是能识别出不同的“材”。能知道学生各自的特点、性情、思维习惯,才能知道如何顺应其各自特点,才能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教育局应该把:国学经典、nlp神经语言学、原生家庭课程列为教师选拔条件之一。
2、1~3年的孩子,应该加大经典诵读课程替代活减少数学课程,用此来培养正确三观,拓展孩子的胸怀。
这样老师可以明白自己的语言模式,也明白孩需要模式,行为思考模式,就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了。
《浅谈因材施教》
我以为,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蕴涵有两种思想境界:一是教无类,即面对大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二是教有别,即面对不同的学生***取不同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育。
这里,就有一个教育***共享(平衡)的问题,其实这并不矛盾,就如同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一样。
所以,组建重点校、重点班、分层培优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提法,只是教育前辈的一种理念,不能机械照搬!
《论语》中,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具体阐述。
孔子粗略地将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孔子认为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可以给他们讲授一些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下,不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首先承认人的先天资质是有差别的,并不像现在某些学校所宣传的那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主张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是他对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论语》中,孔子将这一教育原则运用的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他不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有时候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孔子也往往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问孝、不同的人问政、不同的人问礼等等,孔子都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见,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这一原则正确处理好了受教育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虽然人为地将人划分为三个类型,但他并没有岐视、抛弃第三种人的意思,而只是***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已。孔子向来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即使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只要教育方式适当,也可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孔子的学生中,即有子贡、冉有、颜回、曾参这样中等才智以上的聪明人,也有樊迟这样智力一般的人,孔子都能耐心施教,最终他们都学有所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仍是现代教育必须坚守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用的是小班化、一对一式的私塾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相对较容易一些。19世纪以来,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遍***用,大班额授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面对一个教学班的50多名学生,教师再进行一对一式的因材施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许多教师只针对部分中上等学生实施教学,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教学质量整体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这样做似乎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但是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如何分层?如何分组?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在大班额授课的背景下似乎很难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返璞归真,重新实行小班额、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做,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多,空间和办学条件受限,目前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期待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这样优质的教育。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当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