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论”为发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观点都是以“心性论”为基础。孟子之“心”可视之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复其本性。这可称之为“正是”。孟子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正是”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为人师,热爱教育事业,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教育思想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具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为仁义礼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来就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这个意义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进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两个发展方向,发现、保持、扩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发展 ,就会成为君子;意识不到仁义礼智植根于自己内心,不注意发掘培养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胀,就会成为小人。
孟子认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者的积极主动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启人心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种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识不到而无法注意培养它,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去思求、扩充 、发展这种善性,“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由于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性变迁,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习染中的人,必然会丧失善良本心,孟子强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寻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他强调不论什么时代,兴学校、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伦”。
2、孟子强调道德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生立志持志。他认为作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谓“尚志”?他进而释之,“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无 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 ,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教导学生要志于仁义,坚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难和困苦其实正是对个人意志的最好锻炼。他肯定逆境对道德修养、聪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
感谢邀请。☺首先,孟子是个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热爱教育的***。他说人生有三种最大的乐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说明孟子是个热爱教育岗位的老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他说,君子尚志立志,要做个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学生专心致志,做学问不能三心二意,必须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说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没有坚持的缘故。
第三,孟子要老师教给学生以规律,严格学生的行为,这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四,孟子要学生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老师只能教给学生以原则,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这个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讨厌好为人师的人,要求老师1必须做学习的榜样,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机回答,不到之处,敬请指教。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好玩的国学。
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展开。孟子不仅提出了“四端”说,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念以推广“四端”说。所谓“良知”,即不经过考虑而生来就具有的知识。有时孟子统称为“善心”。他认为善心不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相同。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但不否认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将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扩而充之,使其成为善德,另一方面担负着把丧失的良心寻找回来的任务。
二、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四德作为道德内容。仁是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仁的外化与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为。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价值和意义不同,其中有大小贵贱之分。(2)尚志养气。立大志,舍生取义。它是一种以正义培养起来的,是至大至刚之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反求诸己,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主张判别行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为标准,强调对社会规范再判断,与孔子(4)磨练意志注重道德修养方法和意志的锻炼。
关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几个尤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这个思想无为是非常先进的,同时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来是善的,他主张人要清心寡欲,不要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这本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思想
同时,他还表达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主张舍生取义~
中华民族的中庸思想源于哪位思想家,哪本著作,盛行于哪个朝代?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庸》首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两处都有一个“本”字,可以看出,《中庸》本来是承接《大学》而对“中”进行界定。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不论是在政治方面主张正名,还是在修身方面以礼成仁,孔子始终都在主张通过一种恰当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生活的稳定与个人品行的完善。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恰当的呢?答案就是中庸之道。
在社会生活方面,孔子认为当时之所以会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原因是人们没有按照与自己身份相适合的规范去行事,只谋一己之利,自然会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人们便会走向极端,并最终导致社会***。
在个人品德方面,因为失去了礼的引导,美德的长养就会出现过与不及的情况,过者狂妄,不及者懦弱,两者都不是完善的美德。因此,想要不走极端,既不过分也不至于不及,就要去其多余而补其不足,这就是中的标准。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过这样两句话:“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以德立身的君子时时刻刻、一言一行都要以仁义为准则,不会因为私心或是环境的困苦而有所改变。
孔子将“中”视作一种标准,欲用其规范的对象就是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的正名主张实际上就是其中庸思想在政治层面的显现,而正名既以个体克己复礼、修身成德为必然要求,中庸也自然有了方***的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