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方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端方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谁写的?
曹雪芹;这句话是贾政于上元家庭灯谜晚会上,献给贾母去“猜”的一个谜。关于此谜的出笼前后,说来有趣,贾政说出此谜,是既符合人物性格,而又语含讥讽的。天下谜语颇多,贾政独择此“砚台”为谜,无疑是要表明其崇尚的。真是“无巧不成书”,由贾政的择砚为谜,人们自会联想到第二回中,冷子兴介绍的贾政“试儿”那个细节。
贾镇,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他自幼好读书,但并不是天生的方正呆板,出仕前,他"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但"一切为的是光宗耀祖",因此重视读书上进,归于正途。
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人品端方,风声清肃。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惟失之于迂腐。他一心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精彩片段;他想作好官,可是不谙世情,只解打躬作揖,终日臣坐,形同泥塑,遭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政,谐音"正",作者描写他的为人,亦着重一个"正"字。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悲剧人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端正反义词?
【反义词】:怪异、哆嗦、不端、潦草【近义词】:端方、正经、规定、法则、正直【读音】:duān zhèng【解释】:
1. 姿势挺直2. 在形式上、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的3. 端正思想4. 正派;正确【造句】:1. 我能证明他以往行为端正。
3. 这孩子眉清目秀,五官端正。
4. 他对着镜子看确认他的领带端正。
做人为什么要“直”?教育还需要培养孩子“正直”的品质吗?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教育就像一把开启人类文明进步的金钥匙。
从牙牙学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新生事物当中辨别是与非,善与恶。成长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孩子感受到身边的温暖,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相互帮助、拾金不昧等优良传统美德。长大后,要学会感恩,懂得家国情怀。
做一个正直的人,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安宁,更有利于国家经济事业发展。
本章是孔子对人性、人生问题的基本看法。直,古文从木,意为如同树木一样直挺向上,可延伸为爽快、率真、坦荡、正派;罔,与直相对立,可引申为邪曲、虚伪、奸诈。孔子认为,人性、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应当是正直的。“进化论”学说告诉我们,人是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历经几百万年的努力,逐渐由匍匐曲行演进为直立行走,并且慢慢挺直脊梁发展大脑,逐步进化为有思想、能创造的文化人,最终成为“天地之贵物”。人类禀受直性而生,因直道而贵,所以孔子说“人之生也直”。
《论语》里有十几处讲到“直”,含义大体相同,与孝、悌、忠、信和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一样,也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之一,是君子立身处世之本。孔子认为,不正直的人,虽然他们也能勉强生存,甚至可能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避免了灾祸而已,最终必然会遭到应有的报应,正如《中庸》中所说的那样,“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因此,儒家倡导做人还是应该坚守正直的美好品质。
事实果真如此吗?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正直者吃亏,邪曲者得利。如屈原、岳飞等一大批忠贞爱国之士,虽然死后留下千古英名,然而却一生曲折坎坷,死得相当悲惨;邪曲的人虽然死后留下千古骂名,而生前却享尽荣华富贵、***厚禄,如秦桧、和珅之流。
反观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直道而行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利益面前,世人变得更加富有心机、善于巧伪,纯粹的直只能在理论上讲得通,或者可以说尚存于幼儿身上,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曲枉、虚伪、邪恶。有人曾做过研究,一个人每天要说大量的话,其中三分之一是废话,三分之一是谎话,三分之一是真话。面对充满废话和谎言的世界,比较直的巴金曾大声呼吁“说真话”,可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多么不容易!
虽然当今社会正直的品质有所缺失,但是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还是要坚守这一品质,并且倾心培养学生具备这一美好品质,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公民具备正直的品格。据一项有关“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品质”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正直是最重要的品质。在全美国以普通职员为对象的另一项调查也显示,“最希望领导具备的”是正直的品德。这表明,比起那些善于说谎的人,正直的人更加容易被社***认可。因此,教育工作者不可把眼光只盯着过去和现在,愤世嫉俗,而应着眼于未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孔子鼓励人们过一种正直的生活,并指出这种生活源自人正直的本性,意在强调人生本来就是幸福的、美好的,不用去刻意装饰和追求,只要本着这一本性去生活,就是一个纯粹的人,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平安的人生。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做人要直,就是正直,坦荡。君子坦荡荡,是人生的座右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需要培养孩子”正直”的品质,利国利民,是华夏子孙千秋大业立足为本的基石。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这句话说的很明白:人活在世上得正直,不正直的人只能靠侥幸才能免于灾祸。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可能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古往今来,有很多不正直的人活的挺好啊,反而正直的人却一贫如洗。古人这样形容官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正直的“清知府”是怎么弄来的?这种想法乍一看好像挺有道理,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无论什么社会环境,正直的人就算活的清贫,如果想要保全自身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不正直的人无论有多大的权势,却总是惶惶不可终日,绞尽脑汁隐藏财富,即便如此也终难逃一劫。和珅倒,嘉庆饱,例子太多,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如此讨论把“大道至简”的问题复杂化了,说到教育后代,当然还得把古圣先贤的理念贯穿其中,弘扬正道不遗余力。
接着,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那些不正直的人为什么会活的很滋润?大家都明白“正直”是一个人的美德,包括那些“不正直”的人,大家可以在一起大谈特谈“正直”如何重要,为做人之必须,等等,义正言辞。为什么嘴上说的与实际的社会风气不一样?正直的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该怎么做?还有,用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后代真的有效果吗?
上述问题,我们从文明之源寻找答案。先于孔子五百年的《易经》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其坤卦二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意思是:正直、端方、广大,不用练习,没有不利的结果。《文言传》是这样解释“直”与“方”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真诚的态度把持内心的正直,以严肃的方式来规范行为表现。“直”是自身内在的修养,只需要真诚(敬)的持守。而“方”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制度、是法律,当然需要严肃(义)对待。讲到这里,大家一定明白了,光是宣讲“直”是起不到效果的,还需要“方”才管用,至于“大”,即“广大”“有容乃大”,也是曾国藩所说做人的“格局”,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兼容并蓄,吸收文明成果,定会迎来伟大复兴。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从来不缺少“文明”的内容,只是几千年来官本位的皇权社会从来只宣讲它们需要的内容。至于我们每一个倡导正“直”的人更需要的是去创建“方”的框架!责无旁贷。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方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方教育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