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半工半读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半工半读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京171中学的初中怎么样?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是北京市东城区重点完全中学,学制6年。课程按国家现行规定设置。 目前共有68个教学班,在校生总数为3214人,教职工总数274人。 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东城区红旗学校,由北京市***决定建立,原校址雍和宫柏林寺。1962年迁至现址。1964年与北京市无线电联合厂合办,定名为北京市红旗学校,学制三年。是一所实验型的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为“两种教育,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思想的实验基地。除具有普通学校的基本设施外,还设有车、钳、电、铸、木工等车间的实习工厂;课程设置有普通高中课程和专业课。学生毕业后可以报考大学,也可以劳动就业。1965年在全国半工半读工作会上介绍过办学经验。当时国家和北京市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工作。1969年改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2年命名为北京市第171中学,并对外开放。1***8年被北京市人民***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
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田园之梦是农耕文明出现之后,一直衍生至今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渴望。孔明杜甫陶渊明郑板桥等人都是此文化的青史留名者,于农耕中接触当时的社会绝多大数人的生活,于农耕中寻求内心一份平静。古时,农业为国本,知识分子或主动或被动植根于农桑,或应天下之变而出,或逆境中蛰伏求存,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士农工商,士不以侍农事为耻,反而显其高洁!基实,农的社会地位也并不低。在匠人和商贾之上!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农耕的社会生产体系,决定上层的文化形态,士耕于农田中, 对生活对社会有所感,文诗词赋,自然少不了这些东西的出现。写出的这些东西,在整个社会体系里有巨大的接受度和共鸣,直到今天,一份田园之乐依旧是诗与远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四十年前的改革之前,中国文明的根基,始终是农。或者说,到今天,依旧是国家存在的命脉之一。躬耕于田园,再歌以咏志,是必然现象。
原始农业耕作主要为刀耕火种,商周开始用青铜,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牛犁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耕技术成熟。
耕读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地理情况、民族传统、以及生存需要。
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我们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南端,面海,背靠高原与草原,地势开阔平坦,平原、丘陵、山地、湖泽、江河交错纵横。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特点,为我们提供的安全环境、地质***、以及物种***。同时,从地理纬度上看,我们国家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雨水等气候特征,也都适宜于发展农业。
我们中国,是以文化建国!圣贤文化和思想的传承,是我们民族的本色和关键核心。我们历代以来重视文化建设,整个社会形成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良好传统和遵循!
我们为什么选择耕读?耕,代表了劳动、自食其力、朴素和节俭;读,代表了文化、学习、钻研、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宇宙人生观的体现。自然耕种,代表了和谐、可持续,读书学习,是不断提升自己、修养自己、进行家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我们选择耕读文化,耕读文化也成就了中国人!
引言
“耕读关系”的出现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指的是古代人民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由此渐渐的形成了耕读结合、耕读传家的耕读文化。那么中国古代的耕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以农耕经济为基本模式的,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农业是最重要的、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一个人能够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自己穿衣吃饭的问题。种粮、养蚕、植桑等农作方式恰好能满足这一点。
不仅如此,在古代“士农工商”的地位等级中,农民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农本思想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方略。所以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最直接的就是从事以耕种为主的农业。
虽然农业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但要想通过农业来发展自己,那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读书成了当时人们追求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学而优则仕”,历朝历代都是通过才能和品德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读书入仕后,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所以古代人民普遍以“耕种谋生存”,以“读书谋发展”,慢慢的形成了耕读文化。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耕作方式十分原始,产量不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取的精耕细作的耕种模式,这就导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全家出动。耕田、除草、捉虫、施肥、松土等这些农活都等着人来做。
所以当时的人们虽然想读书,但是白天却没有时间去读,只能在夜晚就着油灯,熬油点亮的来攻读。有的人家贫困,买不起灯油,就只有通过别的方法,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
正是碍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使得家庭里的任何人不得不参与农事。很少有人能够独立于农事之外,专心读书。随着发展,就形成了所谓的“耕读文化”。
耕种和读书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存在。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学的是理论上的知识,而耕种则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隐士进行耕读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激发灵感;官员进行耕读生活,不仅将先贤的教诲融入农业生产,教导农事,而且可以用农事来检验自己的施政方式是否妥当;农主进行耕读生活,不仅可以通过读书入仕,而且可以通过读书改良品种,发明机械,提高效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半工半读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半工半读教育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