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仁德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仁德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仁德思想是哪个学派的?
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孔子的仁主要是***学范畴,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单一的道德,而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则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德”字从其象形义看,是“按直道行事”的意思。后来,又有把“德”写成“餿”者,如《说文》中说:“餿,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心。”亦即“直心而行”的意思。再后,才演化为现代文字的“德”字。对“德”字义的注解,有从其音释者,如《礼记·乐记》中说:“德者,得也”。但如何解释这个“得也”呢?《释名·释言语》中说:“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这似乎与“义者,宜也”中的“义”的含义差不多。段玉裁注《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德”释义时说:“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意思是说:“德”是发自内心的或由衷地向别人传送幸福的行为。
儒家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基础位置,因为儒家最基础也是最高明的内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内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进而治国平天下。
孔子对于“仁”的标准已接近圣王的标准。孟武伯曾问孔子关于哪位***达到了仁的标准。在孔子看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的子路没有达到仁的标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的冉求没有达到仁的标准,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的公西华也没有达到仁的标准。
大概在孔子看来,仁有很丰富的内涵,甚至是永远追求而达不到的标准。其诸多***只是学习了其中一个面向而已。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
仁德,仁义道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孔子认为实行仁德的方法什么?
我认为,孔子的“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他包含了太多的政治、文化、教育、为人等方面的含义,而孔子认为实行“仁”的方法也并不是一条途径,而是要体现在各方面的,比如,在社会政治方面,要君君,臣臣,要各安其分,君要实行大道,臣要谨守臣道,要懂得礼,崇尚祭祀,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向全社会民众灌输忠,孝、诚的理念,在为人方面,要结交好朋友,要多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孔子认为,如果在各方面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那么,他的仁德也就有了基础,也就会实现。
曾子的育人理念是什么?
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曾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以孝道为基本的教育内容。
他强调"学责求诸己"、知行结合,注重受教育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仁德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仁德教育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