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思想道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思想道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解读角度和理解,不一一赘述了。我认为,遇到问题最好从根本上找门径。纵观两千五百年对孔子的研究,归纳起来就一点,孔子教人们怎么做人!这一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他的《论六家旨要》中就有涉及。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就容易理解孔子的绝大多数言行啦!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本质区别在哪里?
“无为”比“中庸”更胜一筹。
显然。
无为,侧重于引导,放权,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中庸,侧重于控制,收权,塑造人民的“特定能动性”
无为,相当于甩手掌柜。
中庸,相当于事必躬亲。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中庸如果实现价值,必须时时刻刻地掌握规律,明白每一个阶段的人民需求,还要懂得每一个时期社会的矛盾,并且有一套可以执行可以落实可以见效的管理方法。
最能体现“无为”的理念的觉得还是“庖丁解牛”,专注于事物内部的规律,而不是乱实践。朱熹的治学也有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后一句,毁于随,随,就是比较滥,不去探究实质的那种。无为就是杜绝这个滥,就是找准规律,不要黑能滥干。在对待全球环境时,也应该秉持这个理念,不能什么都滥,要在最高效率上下功夫。教育在一方面就具有这个功能,可以少走弯路。而“中庸”其实就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度”的问题,音乐当中的音域,温度当中的温控。至于两者的关系,无为,不是绝对,尽量无为,适度的为,当然也有必要。
很容易啊!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否则怎么活着?只是希望大家不去发展,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就可以了。
中庸,当然是发展的,或者说没有关于社会技术进步发展的问题,只是说人的行为方式不要过激,***取中间道路,稳步前进。
很显然,老子的停止发展是经过深度思考,对世界有一个整体把握后的结论;孔子的中庸范围要小的多,他基本没有考虑过世界的问题,只想着人的社会问题,希望人的行为方式不要如当时已经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弑君篡位。对孔子而言,僭越已经是不能容忍的,更不要说弑君。严格按照礼制规定行为就是中庸之道了,各行其道最好。
要说二者本质区别,老子考虑的是世界变化方式,希望人类按照世界的方式行为人类自己的状态;孔子是按照先贤制定的方式,也就是周公制定的礼制,要求人们行为方式。
表儒里法,互补互用,一丘之貉。一如,王夫之所说,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中庸为正宗,折中,于是儒释道三教并行,看似区别是有的,其实质还一,一以贯之。也就是,到了后来三教原本是一家。
再个,要看个人如何理解的无为而治和中庸。书都是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道理,一如鲁迅所说,历史学家从红楼梦里读出了历史,经济学家从中读出了经济、文学家从中读出了文学,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等等。一千读者一千哈姆雷特,在没有强硬规定要求必须是如何的情况下。因此,这里得澄清个前提,要看其赋予无为而治和中庸各是一个什么究竟的道理,否则你理解的无为而治是那个意思,他理解的是另一个意思,你理解的中庸是一样意思,他理解的又是另一样意思,这就是人理解的区别而已了。不在一个频道上,驴唇不对马嘴,这只不过是,每个读者理解的区别而已。
比如,白马非马,有道理,也没道理,看其如何理解而已,“非”要是理解成不属于,那这话显然是不对的,白马咋能不属于马呢?但是“非”若理解成不等于、不完全是,那这话显然又是对的,白马当然不于等马,白马只是马的一部分而已。一如朋友不等于是女朋友一样。
我的意思,语言用字的歧义。必须得注意。而“无为而治”、“中庸”等这些字眼本来都很有歧义。在这方面可谓一致的,一丘之貉的。所以,至于区别,本来就歧义横生,去区别也不过是多做一层歧义否,唇舌之争,意义不大。
所以,吾说它是一家!省事了。
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思想道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思想道教育思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