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艺术教育漫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艺术教育漫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时现代艺术中会有一种审丑倾向?
现代艺术的审丑倾向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到今就以有的倾向。全人类在审美角度上都是一致的,从人体的骨感美到化烟薰妆再到琳琅满目的整容,染发烫发。无不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美的摒弃去崇尚人工之美。
审丑也就自然的让大众所接受。说白了就是病态之美是大众流行之美,从古至今一直都没变过,艺术品从最初的印象派发展人们觉得很美,发展到了野兽派人们也觉得它很美。再发展到看不懂的抽象派人们还是觉得它美,这也就符合了人类对病态美的审美追求,只有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人类都觉得它是美的。
病态美也可以说是人工之美,只要是自然之美加以人工改造就成为了大众的流行之美。说是病态沒有人会去承认,那就举几个例子来证明吧!玫瑰花自然的时候是红色的人们都说好美呀!但有人培育出黑色的玫瑰花和红色的放在一起给大家观赏,绝大多数人看黑色的次数要比自然色的次数多,但黑色花在自然界是最沒有繁植优势的但大多数人就是觉得它好看也就是让它病态了才美。
我们的盆景也是病态美,一株很自然的植物没有几个人会栽种,但都种歪歪扭扭,绉绉巴巴的才称之为美。这有上千年的流行了吧!金鱼自然状态沒人看非要人工培育得胖胖短短的五颜六色的才叫美,这样的金鱼在自然界完全失去了优势但大众却很享受。
所以审丑的倾向这是自然的方向,审丑多了就回归到常态美,常态美看多了就又追求以丑为美,一上一下环环相扣很正常!
当一个社会美丑不分、价值观颠倒的时候,丑的东西就会霸屏。前些年那些妖人菊花哥哥、芙蓉姐姐、还有红极一时的凤姐们,以及以丑行为美的各种黄赌毒偷漏税,正是社会以丑为美的时候涌现出来的;在大学里我就遇到过老师给学生推荐《厚黑学》这种书的情况……
现当代艺术有一种“审丑”倾向,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发展趋势。艺术有审美,就有“审丑”,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统一。现当代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从审美趋向“审丑”,从高雅走向粗鄙和低俗,遭到了人们的痛斥和抛弃。
一、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和谐,贯穿着传统艺术发展的始终,现当代艺术却完全打破了这一发展态势。现当代有些艺术取消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以抄袭模仿、丑陋古怪等作品充斥社会和市场,表现艺术中的“审丑”倾向从“丑书”、“丑画”到“丑剧”等,扭曲了艺术形象性的审美。
二、现当代有些艺术已自由式泛滥成灾,“无审美的”等疏离艺术价值与审美的方向发展。这种反传统、反审美的观念,消解了艺术创作原来的审美性和崇高性,混淆和颠倒了人们对艺术价值、艺术审美的评价标准,并出现了当代艺术 “审丑”倾向。
三、“审丑”原本是人类审美的有益补充,通过“审丑”表现审美。而现当代社会有些人,已经把“审丑”变为露丑、窥丑、怪异当成嗜好,以至于“审丑” 泛化狂热的地步,是一种亵渎艺术审美的错误倾向。
现代的审丑倾向并不足为奇,因为艺术审丑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在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对丑的态度也是是积极宽容的。
这可能与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教有关,他兼容美丑,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主要强调物极必反的辩证关系。
庄子在《德充符》等篇中就描写了十来位形体残缺而容貌丑陋的人,如被砍断了足的王骀、申徒嘉,他们都是具有淡漠生死、意志坚定、超绝尘寰的精神之美、德性高尚之人。就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八仙之一,铁拐李。
而佛教对此也很包容,比如唐末画家贯休所画《十六罗汉图》中的罗汉面容,多为梵相,或头盖崎岖,或后脑突出,或长眉高鼻,皆形象古怪丑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艺术教育漫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艺术教育漫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