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有名的教育家?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韩非子.--法家的,强调强制力.
董仲舒.--汉代改良后的儒家.强调大一统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期间有不少的教育家,他们教书育人,传递了知识,也传递了文化。其中中国的最伟大教育家当属孔子,还有同时期的鬼谷子,以及后世的儒家文化的发扬者王阳明、以及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孔子原名孔丘,是大众教育的开创者,孔子主张***都可能受教育,***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主张仁爱思想,传递的主要是儒家思想。
鬼谷子原名王诩,鬼谷子创建的教育思想是和孔子大众教育相对的精英教育,他的智慧教育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众多风云人物。鬼谷子核心思想: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中国少有的立德、立言于一身的人物,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即为心学,他所提倡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蔡元培,中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鬼谷子。可以这样说,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就以孔子来说他一生***3000,著名的有72个。还有鬼谷子,他培育出来的庞涓生病,张仪夫芹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左右了战国中后期的格局变化。在世界历史上,恐怕都难以找出来一个与鬼谷子在教育方面相比肩的人。
孔子的教育理论是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各个学生的天分,由老师发掘他这方面的天分。
庄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学有心法,
孟子主张修学先修德,荀子主张因势利导,
先秦以后,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有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董仲舒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她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他认为学习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根本手段。在董仲舒的大力倡导下,汉武帝广设学校。对中国教育的普及有重大贡献。
朱熹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继董仲舒以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个继承人。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您好,谈到古代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觉得《孔融让梨》算是很好的一个,现在把我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什么是教育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凸显了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故事具有完善道德人格、激发精神动力、引导人生规范行为的德育价值,这样的故事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二、《孔融让梨》典故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说的是孔融4岁那年的事,他跟哥哥一块吃梨,自己总是拿小的吃,把大的让给哥哥弟弟们。故事很简单,但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曾子杀猪”。
话说曾子的夫人有一天要去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知道后便缠着母亲要一同去。由于不便带孩子前往,夫人便劝说孩子留在家中玩耍。但孩子却不依不饶哭闹着要去。
夫人被逼没办法,只好柔声哄道:“好孩子,你乖乖在家待着,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要知道,在并不富裕的曾子家,杀猪吃肉可是一件大事,基本只有过年过节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孩子一听妈妈的话,果然不哭了,马上乖乖地转身回屋,老老实实等妈妈回家。
曾子的夫人回家后,看见丈夫正在抓住猪准备***。夫人吓了一跳,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骗一骗孩子罢了,你别当真!你现在把猪杀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吃什么?”
曾子正色道:“孩子虽小但亦不可欺骗!他年幼无知,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你今天言而无信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以后去欺骗别人!而且你今天能骗得到他,是因为他相信你。一旦他不再信任于你,以后你再想教他就很难了。”
说完,夫人也深以为是,于是两人一同把猪杀了,给孩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宴。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虽小亦不可欺也!
我真心建议,为人父母的都应该来向曾子学习一下教子之道!慎许诺,重然诺,不要为了一时省事,牺牲孩子对于自己的信任。你能够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在信任被破坏之后,要想重建信任只怕要付出无数倍的辛苦。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同样对待孩子,父母也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表率。父母对孩子言而有信,孩子对父母才会信任不疑。直至孩子长大后,他才会以自己父母的样子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成为一个讲诚信、可依靠的优秀人才!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孔子那么大的人物,居然拜七岁幼童为师,真是谦虚好学的典范。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今山东)人,孔氏.名丘.字仲尼。孔子特别谦虚,没有因为别人的赞美就骄傲。他跟许多人学过知识,而他的师父很多都没有他名气大。但是孔子却虚心求教,学到了师父所教授的知识。孔子还曾拜过七岁的神童项橐为师,被传为佳话 。
(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项橐是一个聪明机灵的人,小时候经常问别人为什么,孔子听说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很热情,而且又很有学问,所以他决定去了解一下。
孔子在路上看到有位农夫在地里干活,,就问那个农夫,你每天这样干活,你知道每天要抬起多少次锄头吗?农夫被问住了,毕竟谁也没有数过,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时一个孩子走了过来,他就是项橐,刚刚七岁。他说:我爸爸经常种地,自然知道每天抬起锄头多少次,你出门都是坐马车,那您知道你的马每天抬起马蹄多少次吗?孔子一下被问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聪明。然后就决定两人一人出一道题,如果谁回答对了对方的问题,就算谁赢了,谁输了就要拜对方为师。令孔子没有想到的是,项橐很快就答出了孔子的问题,而且,孔子觉得他答的没有一点问题。
然后,项橐问孔子是否知道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回答不上来,就认输了,于是孔子就拜了项橐为师。孔子真是一位虚心好学之人,他不顾及对方的身份地位,甚至不管对方的年龄,哪怕对方是个孩童,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虚心向对方学习。孔子这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正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试想,孔子那么大的人物,那么大的教育家,都能够拜一个小孩子学习,并且拜他为师,像我们这样渺小尤如沧海一粟的人物,,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代表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