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关区国防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北关区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是如何在中央军队瓦解后保持中央***权威的?
所谓清朝的“中央军队”,应是指八旗军和绿营兵。所谓的“瓦解”,应是指太平天国起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收拾了八旗和绿营。
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就靠慈禧的一人之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慈禧当作一个负面人物口诛笔伐,却很少有人会理智去想想:如果慈禧真的一无是处,她如何能够控制大清***数十年之久?
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慈禧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寡妇,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慈禧的情商、权谋、领导艺术都有非常值得称道之处。
大胆用人。曾胡左李张袁这一批***重臣,基本上都是慈禧用起来的,并且用的很大胆,曾国藩一度授权节制长江流域数省军务。大领导最重要的就是魄力,慈禧的这种魄力,即使男人也很难做到。
以情感人。慈禧充分发挥女性优势,大打感情牌,博取同情。当她地位巩固之后,也一样很重感情,譬如对李鸿章,甲午战争那么大的事,都没有杀李鸿章,这个也很难得。
权谋驭人。充分利用了满汉矛盾,汉臣之间的矛盾,防止一家独大。为了平衡曾国藩,她会刻意扶持左宗棠,沈葆桢等人。
在太平天国和***战争之后,清政府不仅时时提防外敌,还要面对中央和地方关系失衡的局面。中央军队几乎消弭殆尽,地方军势力尾大不掉,在东南互保出现之后,清***再也不能选择性忽略这一问题,也想用改革去调解,只是这些缓解的政策只能解一时之急,清***的集权之路困难重重。
清朝在前期之所以能够完成对地方军队的掌控,完全是因为对督抚的控制力度是强大的,不仅是因为清皇对地方官员的威严比较深,而且清朝的督抚具有流动性,不可能长期在一处培养自己的势力。但是频繁更换督抚,中央对地方军的掌控力依旧有限,所以军队地方化早晚会出问题,晚清的情况并不是偶然造成的。
甲午战争之后,清***见湘军淮军都遭受重挫,便以国家危难为借口想要重新编排新军。老佛爷此举就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但是地方势力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明面上还是为了国家利益。慈禧认为,只要培养自己亲兵,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势力的勇营制度,从而减缓清朝地方势力逐渐上升的不良形式。
20世纪初,慈禧太后宣布要统一全国军队的***和装备,以此将所有的新军全部收回来。而在经济上,慈禧也在竭力收回***矿权、造路权等等。这涉及提防利益的改革对于地方督抚们来说自然是不愿见到的,导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歧严重。
慈禧改革新军的目的是好的,她甚至还定下了规定,要求地方军队必须保持兵制、武器等等方面的整齐划一,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这些规定最终还是成为一纸空谈。特别是在军饷之上,清***的新军理想何其丰满,对新军的待遇可以说是十分优渥,但是军饷最大来源还是地方自筹,但是地方也是捉襟见肘,丰厚待遇吸引来的新军最后并没有得到承诺的军饷,必然会引起军心***。因为新军的军饷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加上清***操之过急,最终导致了局面失控,新军为袁世凯最终利用,威胁清帝退位,这大约是慈禧万万不会想到。
中央对军事的改革并不成功,那么对地方督抚是否还拥有掌控力呢?慈禧在均衡各方势力之时也是煞费苦心,让汉臣和满臣、汉臣和汉臣之间相互制衡,抵消对中央的威胁,比如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人,就被慈禧用来牵制对方,均不可一家坐大。
清朝从入关后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将近300年间,一直维持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官方称其为经制兵,包括八旗和绿营两大部分,而其中八旗又可以分为满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八旗和绿营这两支部队一直到清末新政(1901-1911)时期才开始陆续裁撤,绝大部分期间清王朝都是有中央军的,而且即使在清末新政时期,清***也是拥有新军的,所以清朝中央军瓦解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不过,清朝的经制兵丧失战斗力倒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情况。事实上,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候,清王朝的八旗兵就已经不行了,而当时清王朝入关才29年,最后协助清王朝成功镇压三藩之乱的是汉族地主武装和绿营部队,到了清中期之后,绿营也不行了,清王朝不得不依靠私人性很强的团练武装,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清王朝依然能够维持中央***的权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清***的汉化是一个重要原因,清***入关后,虽然保持了一些满族特性,但是基本上还是按照中国古代的汉族王朝一样***取政教相维的统治策略,所以很快,清王朝就取得了汉族地主的信任,因而能够维持近三百年的统治,曾国藩在贡献南京后,虽然有很多人劝进,但是他也不敢贸然造反,所顾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清王朝的正统性和权威性。
再者,虽然清王朝的经制兵的在中后期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但是汉族武装之间没有哪一个有足够的实力能够独自挑战清王朝。因为汉族武装之间互相也会扯后腿。因而曾国藩不敢这样做,左宗棠不敢做,李鸿章更加不敢做,唯一敢做的也只有袁世凯,不过那也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欺负了隆裕太后和溥仪皇帝孤儿寡母。
努力重建中央军,分而治之,挟洋自重。
在咸丰北逃后,大清就开始训练八旗,最开始就是胜保。从八旗骁骑营、汉军炮营、护卫营、前锋营、健锐营等抽调一万精壮兵丁,编成神机营。到同治时期,这支不低开始演戏洋枪洋炮。到光绪时期,改为威远六营。甲午战争后,扩编到15000多人。参杜家骥《杜家骥讲清代制度》
溥仪时期又设禁卫军。
慈禧在戊戌***后,开始逐渐武卫军,最高时候达到七万多人。大清从未放弃过组建中央军的努力。
(武卫军)
中央军建设马马虎虎。要想平衡湘淮,还需要就是提高各地军队战斗力。在各地开始“练军”“防军”运动,强化训练各地绿营。
直隶练军11000;奉天练军11400;吉林防军8998等。《清史稿》卷132,兵志三。
总计36万多人。目标是把这些部队训练成野战军,虽然没有达到,但制约湘淮是足够了。
从曾国藩与左宗棠、左宗棠与李鸿章翻脸开始,就意味着湘淮没法一致,做到互相制约。
提问者的提问是错误的,晚清时期没有汉族军阀!到不了这个地步!从1901年开始,有类似于军阀的人物才出现。包括李鸿章这样的人根本称不上军阀。
一个二百多年的封建社会***,无论你承认与否,它已经是“正统”的合法***,就已经得到百姓特别是精英地认可。这才是清廷一直能保持一定权威的根本。
只要它被相当一部分人能够作为提取利益的载体,他就会存在。那么,这个***的主宰者就可以利用“制衡”手段控制那部分支持者。
下面我就对这两段话进行解释。
(1)打仗就需要钱,而要钱就需要向***缴税。这就是物质吸引。
清廷恰恰就是利用清朝在中国百姓心中还属于“正统”的心理,借助清***的权威性来要求百姓缴税。不利用清***,用谁呢?用谁你都是造反,你就失去了“正统”地位。而“正统”思想是1895年之前,大部分汉族精英的主体。相反,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这种“正统”地位,所以,他要砸烂一切,以宗教造反形式得到“正统”地位,“拜上帝教”第一代领导集体没人信,否则就不会有“天父”“天兄”跑下来和“天子”争权了。
太平天国因为没有“正统”地位,就需要强力征税,这就造成太平天国内部的农民起义、民乱反而比清***少不了多少的问题所在。
(2)利用“正统”思想,才能搞“制衡”,造成综合力量超不过清廷的态势,因此,它就有权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关区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关区国防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