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国防教育,平阴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nihdff 2024-08-07 4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平阴国防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平阴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齐国什么时候开始修长城?
  2. 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

齐国什么时候开始修长城

齐桓公开始。

齐国长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修建,花了170多年,一直建到战国时期,才算完工,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

平阴国防教育,平阴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他各国也正是从齐长城中得到了灵感,这才开始修筑长城防范匈奴。齐国修长城的目的很简单,给国家画个圈圈。

最早齐长城只有齐国和鲁国之间有,后来伴随着齐国的不断扩张,莱、纪诸国都被齐国给吞并了,所以齐国再次加班加点修边境长城。

原来真正发明长城的诸侯国,就是齐国!齐国长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修建,花了170多年,一直建到战国时期,才算完工,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整条齐国长城,在泰沂山脉上蜿蜒盘旋,非常壮观。从平阴县一直到青岛,全长有1200多里路。齐宣王时期,齐国长城修筑完成,这也是为啥齐国对秦国有恃无恐的原因。

平阴国防教育,平阴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长城压根就挡不住敌人,真正要想挡住敌人,就必须要先发展自己才对。显然齐国没有发展好自己,一味地依靠齐国长城,最后其他五国都被灭了,齐国也就不战而降了。


齐国长城是在战国中期,为防楚国入侵而修筑的。西起平阴县黄河崖之防门,经泰山北麓,横穿莱芜、沂水、临朐、莒县、诸城,东至胶南琅琊台下夏河城入黄海,全长千里,系战国时齐鲁两河之界,因之又称齐鲁长城。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桓公时期,完成于战国宣壬年间,前后共修筑了170余年。

平阴国防教育,平阴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齐鲁交界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因此具备了修筑长城的社会需要自然地理条件。于是,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筑了长城。

据勘查,齐长城西起今长清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0米的“岭子头”,东止今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东侧入海处,东西长1237.8华里。蜿蜒起伏在泰沂山脉的1518座山峰上,在城墙沿线,修筑了重要关隘12处,便门9处,城堡兵营50余处,烽燧12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为齐国南境国防线。

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

长城在历史上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战争方面,用来维持和平稳定的。

中国在世界史上是和平时间最长的国家,其中长城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长城在周朝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燕赵等地长城主要防备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齐长城开始用来跟反齐联盟(越,莒,鲁等国)对抗,后来耗死了连灭吴越莒鲁等国士气高涨的楚国十余万最精锐的大军,否则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了。


长城本身不过是一种“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家、军事家手中可以引发出不同的效应。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便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以至刘焘、陈建等政治家看来,长城只是蠢笨无用的化身。


总之,长城的作用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

长城在历史上确有保护夲国民众免遭游牧民族连续打击,掠夺,***的作用。

但用我们老祖宗认为,内政强则国强,内政不强,即使筑再高大的城墙也阻档不了内外敌人的进攻,堡垒首先从内部攻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的作用确实不大。

但在冷兵器时代,为了常备防御,长城还是起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其码依托长城进行反击,也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古长城开始是中原农耕部落为防范敌国而筑的城墙,如在商纣时代就有了,周朝分封诸候,各封国为求自保以筑城墙免遭吞并,那时北方游牧民族还更落后,并不是主要威胁,到周幽王时,才成为边患,他们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无以为继时就会长驱农耕地区掠夺,因此频临北方的各诸候国为求自保也纷纷筑城,这才有了狼烟戏诸候之说,《东周列国志》记载周幽王受宠爱姬一直不笑,幽王为让爱姬高兴,竟然谎称狄人来犯在边城峰火台上点起狼烟来谎报军情,诸候以为是真及到此一看原来受骗,大怒而回,及真的狄人来犯,幽王再点狼烟却无人相救了,狼烟就是狼糞,点然后高高飘起久久不散,古人以此来传递警报,这说明在西周的时候就有边城存在了,到了战国末期,各国城墙都已有相规模了,秦始皇时期,以实力强边,将古城墙连接起来,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以当时的经济力秦始皇是无力修万里长城的,比如赵国当好的势力已扩大到现在阴山一带,为筑有长城,也就是说秦始皇不过是对旧长城修修补补,即使如此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民农耕民族是有威胁的,他们选择城墙薄弱环节进攻,对防范匈奴还是有作用的,汉武帝时釆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对匈奴连续打击,早已超出长城范围,长驱千里之外,凡三战彻底打垮了匈奴势力,长城不过是第二防线,只是做为后备力量驻守于此,从此之后,这个策略直到明朝,清朝时期由于夲身发家于东北,南向以取天下,长城就仅成为像征意义了。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长城还作为有效掩体,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长城抗战谱写了新篇章。

现代化的战争条件下,长城早已失去它的军事意义,而是一种象征,象征抵抗敌人的心理防线,国家强,没有这个象征性制高点,照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国家不强即便城墙修的再高也是内不住的。因此现代长城仅是象征性战略底线!

长远来看,长城对中国历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实际上,长城的功劳已经和修建时的初衷不一致了,当然了,即使如此,他的伟大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修建长城的本意是阻挡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从后来的史诗来看,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至少没有比较完美的实现。

因为长城的跨度实在太长,将近17000多里的长度,任凭中原王朝国力如何强大,也无法全部驻满军队,所以南下的少数民族只需重点攻击其中一点,往往就能突破长城,深入内地烧杀抢掠。历史上无论是汉时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五胡,还是后来把长城修到极致的大明时的蒙古、女真,都能轻易越过长城劫掠。

虽然长城没有实现阻挡北方蛮族的愿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成功地把中原王朝的北方国境线固定在了长城一线。

虽然中原王朝强大时也时不时北出塞外,追杀蛮胡,甚至一度追到北方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湖畔。但我们对长城以北的土地实在不感兴趣,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冷了,中原***是不愿意到这样的苦寒之地生活。2012年秋天我到八达岭长城游玩,站在城墙之上,明显能感受到身体探出北方时,阴风习习,探出南方时,则暖意融融——绝对没有夸张的意思。

另外我们对长城以北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不合适耕作。***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是从来不感兴趣的,以陕西山西河北以北的土地来看,这个广阔的内蒙古土地,适合耕种的只有区区的河套地区和阴山下的敕勒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地区,其他的地区非常贫瘠。

由此来看,长城虽然没能有效的阻止北方蛮族,却基本稳固了中原王朝的北方国境线,使华夏的土地没有被步步蚕食,这样的功劳,也是善莫大焉。

今早看到头条小秘的这个邀请,已有5个回答,如果重复一些史料,不仅浪费大家的时间,也对不起我的粉丝。长城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作用,问题的核心是“作用”二字,且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之见。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首先是长城的军事作用。

长城诞生于西周末期,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唯一的作用就是防御外敌入侵。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攻击防不胜防,诸侯纷纷修筑长城,特别是北方秦、晋、韩、赵、齐、燕等诸侯国,更是把长城视为保卫疆土的国家战略。到了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国家以后,始皇称帝后所干的最伟大工程,就是把战国时期的诸侯长城连成一体,构筑了长达万里以上的防御工事,始有“万里长城”这一概念。秦始皇修长城,唯一目的是防御北方之敌入侵中原。所以,从西周到秦代,早期的长城就定义为军事防御工程。

自秦至明,历代王朝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修缮和维护。如果从西周算起,长城连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总长达10万里以上,堪称人史上建筑时间最久、跨越地域最广的军事工程。其中,秦、汉、明三代都掀起了大修长城的***,原因很简单,这三个朝代都是汉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着重需要防御的入侵之敌也在北方。毫无疑问,对于汉民族统治的国家来说,长城的军事意义极为重要,其作用更是国家领土和人民利益的安全保障。

其次是长城的文化价值。

长城由东向西,自古就是通向西域的交通干道,也是从西汉就已打通的“丝绸之路”。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渗透,长城内外,除了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和雕塑,还有元代居庸关、金代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许多地面上的文物价值连城,而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它铸就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承载着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自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平阴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阴国防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udeedu.com/post/7092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