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国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时期的女性写照文学作品
凌淑华出生于当官家庭,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并爱上了绘画艺术,其绘画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虽然她爱画,但"文学"却像一只磁性极强的巨手,牢牢地抓着她,"写作"是她倾心神往的目标。
作为作家的凌叔华,其创作整整占据了她的一生。
代表作有《花之寺》、《女人》、《红了的冬青》(原名《小哥儿俩》)
"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张爱玲
(1920-1995)作家
文字在她的笔下,正真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民国年间,军阀割据,战乱不休,思想开放,因为各军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对教育普遍较为重视,根据1927年发布的规定显示,大学教授工资是180到600元,大学老师平均220元,中学老师平均120元,小学老师平均30元,当时,工人是15元,那个年代警察一个月8元,县长一个月20元,国立小学老师则工资40元。可见,社会是多么重视教育。
现在,我以一个县域为例谈谈民国教育的发展,以一斑窥全豹吧。
民国时期,武安的教育发展很快,首先是师范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师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1920年,武安就创办了师范讲习班,每年招收30名学员,一年就毕业,后学制改为两年,共办了6年,培养了180名教师,这对一个县域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1928年,县城第一小学又在校内附设师范速成班,强化教师实习管理。1932年,第一小学改为县立3年制师范学校,每年招生50名左右,教职工(含小学)13人,全年教育经费6000多元。师范教育的发展为全县中小学教育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
其次,初级中学开始创建。1932年,武安在县城创建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每年招收学生100多名,教师11人,县拨全年经费5220元,学校有操场10亩,校舍116间,校舍非常气派,当时是时属河南省的名校。
再次,小学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城里有女子小学、县立小学、民众小学等,乡下有大贺庄小学校,伯延尚德小学等,据1935年统计,全县在校学生数2225人,教师102名,教育经费(大洋)36200元。
幼儿教育和民众教育也方兴未艾,县城小学均附设幼稚班。县城也有民众教育馆,普及科学艺术常识,全年经费1600元。
民国教育注重实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以道德”为宗旨,1927年,又提出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学科课程多种多样,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卫生、音体美等课程,素质教育开展得很扎实。武安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子,如王正之、王子秀、刘试等。
但是,民国时期,贫富差距较大,多数贫穷的孩子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因此,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1937年,日军侵占期间,日本极力推进奴化教育,各项教育趋于崩溃。#邯郸头条# #邯郸# #河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艺术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