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什么?
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以忠君爱国,宽恕待人,以仁德治国!
后来他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功德无量。共同打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或宗旨!为亿万子孙树立了独一无二的崇高人生蓝图或游戏规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1、正名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2、德治。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他怎会不知道严刑峻罚立竿见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才是经世济民的正途!
3、立信。
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完善,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
孔子治国的主张是仁和礼。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视听言动都合于礼。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仁是人的内心,礼是社会秩序。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以我的浅薄理解,我认为孔圣人对于治国有一种乌托邦式的情节,缺乏实践,但儒家的后人们将其发扬光大,仁和礼更多适用于治世。春秋战国中最耀眼的还是纵横家、法家,他们在乱世最为实用,要富国强兵,非法家不可;要纵横捭阖,非纵横家不可;没有强大的国家做支撑,仁和礼都难以实现。孔子的主张无是好的,有点生不逢时的遗憾。
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过去政治思想遗产,创立了仁礼学说。
1、仁,他的***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2、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要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重教化,轻刑罚。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反对过度榨取,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举贤才,孔子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孔子的初心是想把他的政治思想发扬光大,各处游历讲学。但是等到被统治阶层吃透了孔子思想的时候,社会就变了!因为孔子学说止于帝王。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于公元前134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深得法家精髓的帝王早就把仁礼德政抛掷脑后,儒家的政治思想只是古代统治阶层用来禁锢普通百姓的绳索罢了!通过所谓的儒家政治思想让统治者很顺利的建立一个“秩序和制度社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