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子第一次提到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孟子第一次提到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行的过程?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人的“善端”,但他也承认外界环境对性善的形成也是不可或缺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就是“人道”,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就是这样去设想以父子、兄弟这种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的政治社会关系、不断实现社会改良,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哪本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句是:“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三乐也。东汉的许慎首次在《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分别进行了解释。
这句话,是孟子在阐述君子三乐时提出来的。三乐的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乃亲情之乐;二乐是"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此乃安身立命,个人之乐;三乐则是前两乐难以相比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之乐。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书籍?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 《学记》,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百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度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版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权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借鉴。
以民为本的思想最早见于哪本书?
中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最早见于《孟子》一书,它的具体出处是《尽心章句下》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百姓是最为贵重的,国家社稷次之,一国之君是三者中最轻的。
《孟子》中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广为后代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国之君可以替换,社稷朝代可以更迭,但是百姓、人民却是不能够被更换的,人民、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因此君王们都应该重视人民百姓的地位,确保人民的利益与权力。著名的古代政治家管仲也曾讲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
《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和他的***们所著,里面包含了许多孟子关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作为《四书》之一,《孟子》这本书不但一直被封为儒家思想体现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后世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第一次提到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子第一次提到教育思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