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元代的官学教育的创新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元代的官学教育的创新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社学是官学吗?
不是,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终结。
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
官学是官方办学机构,一般只有具有一定等级的人上学的地方,如县学、府学、国子监等。
社学是官学。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
四书五经历史作用?
“四书五经”不完全是民间的,它成了系统之后,不仅经典化了,还官学化了。这些典籍问世后,逐渐取代古代的注疏,成为士子读书问学的首要选择。从南宋末年开始,不少围绕这些典籍进行证明、阐发的汇编体著作或衍生著作出现了。到了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朝廷下诏,“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用书。其中,“四书”用的便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而“五经”方面,《诗经》用朱氏的,《尚书》用蔡氏的,《周易》用程氏和朱氏两家的,《春秋》用“三传”和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在元代,“四书五经”系统的官学地位在就因此确立了。
中国古代的教育普及率如何?
古代穷人上不起学,故有囊萤夜读、凿壁偷光之典。汉代文人稀缺,"登高能赋者,可以为大夫"。东晋以前士大夫及贵族阶层掌管政治,官员皆出于名门望族。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唐朝推广,宋代盛行。宋徽宗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元代未有科举考试,明朝复兴,清朝至于巅峰。清朝状元只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编修,七品芝麻官。
普及率差的很,不足1%吧。
第一,从每年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看,最多的一年,科举录取人数为300人,以录取率百分之一算,同龄读书人为30000人,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一计,人口为300万,古人年龄按60岁计,300万*60=18000万,约1.8亿,这和宋元明清人口中数接近。
第二,每年科举考试分南北两场,北方在北京,南方在南京,做为南方科考场地,夫子庙江南贡院中科考隔间是有数的,是20644间,就是说最多不会超于此数数。北方教育水平不及南方,京师贡院最高为14000间。
第三,古代科考不象现代教育,只要你是举人或者乡试高等均可参加,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七十岁犹可科考,这个3.5万科考人数的基数,如果按30倍计算读书识字人数为105万,如果此数乘以60岁,不过6030万,当和唐宋人口总数相仿。
因此,讲教育普及率低于1%,应该有理有据。
北宋哪个皇帝,推行社会***和普及学校教育?
北宋对于教育每个皇帝都比较重视,
北宋的教育承前启后,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掀起来了三大兴学运动,似的北宋教育规模庞大,教育体制更加y完善,成为我过封建教育的典范,一直被后世严用,北宋教育取得的成就跟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很大关系,所以是北宋的各个皇帝都很重视教育。
宋***一直十分重视仓储的建设。宋朝也有实力完成大规模的粮食储备,成熟期短和适应性强的占城稻的引进,使人们得以推广稻谷的栽培并广泛增加二熟制的运用。
宋太祖乾德初年,诏令诸州于各县置义仓。淳化三年(992年),置常平仓。宋真宗咸平年间“申淳化惠民之制”。景德三年(1006年),增置常平仓。天禧四年(1020年),又增置常平仓。后来又数次争议“复义仓”。
宋仁宗时,设置“广惠仓”,为宋朝所首创仓种。范祖禹说:“朝廷自嘉佑以前,诸路有广惠仓以救恤孤贫” 。 到嘉佑二年(1057年)八月,正式广置广惠仓。
“常平仓”、“义仓”救助灾荒年间的灾民;“广惠仓”救助平时的困难人群。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条例司上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略计贯石可及千五百万以上” 。 可见广惠仓的管理是有效的,对于社会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有充分的重视和必要的保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代的官学教育的创新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代的官学教育的创新思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