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胡瑗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胡瑗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博学笃行,经世致用是哪个学校的校训?
“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
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明德”,典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博学”,典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经世”,经世”又语出北宋胡瑗、孙复“经世济民”,今天的“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清代顾炎武有“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笃行”,见“博学”《中庸》;又典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将“明德、博学、经世、笃行”作为校训,就是从德、学、才、行等方面,规范师生行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追求广博精深的学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锤炼践行不辍的意志。校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确了为学和为人的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宋代的新儒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无论老师讲得少也讲不清楚,考试基本也不考。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宋明理学(国外汉学家也称为“新儒学”)的出现,与五代十国有直接关系。
百来一段:公元907年~***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短短的几十年里出现了五个朝代。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许多割据***,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这一时期要说“礼崩乐坏”还是轻了的,可以说是丧尽***不忍直视,如后梁皇帝朱温***无度,行同禽兽 。“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也就是趁着儿子们出差或打仗在外,“征召”儿媳妇们入宫侍寝。奇怪的是,朱温的儿子们却不以为耻,反而却利用妻子争夺皇位。礼义廉耻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因而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
当宋朝建立,整个社会的***道德要重新整饬,回复***秩序,所以宋朝重文轻武,儒学在沉寂几百年之后,重新以“道学”(理学)的面目得以“重生”。这是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因素。
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文人有意识地对佛教进行反思,也就是“辟佛”,如柳宗元、韩愈都对此有真知灼见,这一思想意识发展到宋朝得以系统阐发,也是儒学“新形态”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胡瑗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胡瑗教育改革思想的内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