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大全

nihdff 2024-06-09 94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儒家思想讲的是“以德报怨、以德服人”吗?
  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对后来的中国人造成了多大影响?

儒家思想讲的是“以德报怨、以德服人”吗?

这个问题以前回答过了,孔子讲的是以直报怨,从他对阳货的态度来说,就是不帮你也不害你就是不理你。孔子反对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就是说我原谅了他的不德,怎么对得起德?孔子没讲过以德服人。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用命吗?

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用正直、公正去回报怨怼!

能讲通道理那肯定讲道理,要是听不进道理?不介意先把你干趴下,打服了再慢慢教育!参加孔子教育子路。没有暴力因子,谁爱听你瞎叨叨?话语权从来是靠实力争取,没有话语权如何“以德服人”?

王阳明知行合一,究竟对后来的中国人造成了多大影响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都是儒家经典上的思想精髓。

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摘录了《礼记·大学》里的一段,其就"格物致知 "专门做了严密的推理论述。

《礼记·大学》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盖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使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过来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所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系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闭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认识达到顶点了。

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阳明先生《传习录》原文:答顾东桥书:"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固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原文我就不翻译了,这是《传习录》里他给顾桥东的回信,他认真地解释了知和行的关系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已经行动了,如果还没有行动,因为还不知道。

明朝时《礼记·大学》篇是科考的必考范围,而阳明先生当时已经在朝廷为官,而他对《大学》的理解和程颐、朱熹是有分歧的,并且理解更透彻、究竟,所以愿意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

第一,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

显然,“一念发动处”便是“行”,所以,意念也就是“行”,而“不善的念”便是指人的私欲之念,***都有良知,但由于***生存在世,有这样那样的欲望,私欲之念是不可避免的,而它遮蔽了良知,所以,必须及时消除,特别是要在“发动处有不善”时,立刻消除,如此,才能使“良知”这一心之本体得以恢复。

第二,这一消除的过程其实已经是“行”了,因而,王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当然,二者既有区别,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批评那些将知行二者相隔离的(似乎是暗指朱熹的“知先行后”),认为是错误的,他要对症下药来治这毛病。他说:“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传习录》)他还说:“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传习录》)

第三,知行关系,其实有三层涵义:其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离。其二,知是行的出发点,是用以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已在行中;行是知的归宿,是知的实现,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明察知在起作用。其三,知行工夫统一的目的,就是去除“不善的念”,使心恢复善性,所以,知行统一的本质是“致良知”,因为“知”实即是“吾心良知之天理”,其“行”实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这一功夫的两个环节,是一致的行动。

第四,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统一起来,并于”致良知“联系起来论述,这彻底否定了朱熹等理学家“知先行后”的观点,同时,把知行合一看成是心灵活动,而不是心外之理,这对于提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解除理学对人性压抑的积极理论意义。

第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不仅限于心性修养道德实践方面,而是还要见诸于政治事功方面。他把践行“知行合一”也看成是“知行合一”所倡导的内容,他说:“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参看《传习录》)这“事为”指的是什么呢?其实,王阳明所指的是明德亲民的政治追求和政治实践。在王阳明看来,“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明明德”包括“亲民”,因为“亲民”的核心道德便是“仁”。他还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显而易见,王阳明强调“亲民”乃“明德”之举,是“明明德”核心内容,而“仁”也正是《孟子》中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基本含义。这对于明以后的政治哲学观念影响很大。

第六,知行合一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一种重要特征古代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包括儒家“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内的一些主张,其实就是强调知行合一,在知行合一问题上,王阳明对于“合”的论述是最彻底的哲学观点。当然,他所论的“合”过分强大了“行"中心的因素的作用,有主观主义的浓厚色彩,但其”心学“对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探索仍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儒家思想现代教育例子摘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udeedu.com/post/5477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