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推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为我国教育做了哪些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下移。孔子面对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2.重视教育,论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要“先富后教”。
3.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相对立的“学而优则仕”的原则。
5.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
7.倡导尊师爱生。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无私无隐;强***师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等。
孔子是儒家思想开创者,儒家文化的代表。两千年文化传承,为华夏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文化素质素养的教育上所起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汲取儒家文化内涵,释放新时期的正能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儒学,是我国儒学的一代鼻祖,他是历史上弟一个大力提倡私学的倡导者,孔子提出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慨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为了扭转乾坤,净化风俗,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观念,在《论语-八佾》篇,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特别说明:”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
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
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所以孔子的贡献是在以仁为核心的基础上来强调礼乐的践行。
我们所学的教育除了知识技能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正好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教育,所以《中庸》也讲:“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爱之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签。
因为大仁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慈,大慈必有大爱,大爱必有大善。所以孔子教育的贡献是一个对和谐社会倡导的大爱,大善的贡献,孔子“仁”的思想教育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与依据。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在我国的教育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首先创办私学,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收授***3000人,贤者72人。
二就是重视教育,论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孔子主张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要“先富后教”。主张道德教化,认为这能起到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相对立的“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同时提倡“任人唯贤”,在当时具有很大进步性。
四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充实了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他把收集到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历代相传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
五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仁道的根本,“本立而道生”,进而把仁和礼推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个论述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且将德育置于首要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教育思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