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地址

nihdff 2024-06-07 74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甘肃历史上的十大名人,你最佩服哪一位?
  2. 甘肃各个城市之间有哪些“梗”?

甘肃历史上的十大名人,你最佩服哪一位?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介绍几位甘肃籍人物,他们中国革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陇原人民的骄傲,也是陇原大地上走出的英杰。他们是:

△杨静仁(1918年9月17日-2001年10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人。曾任宁夏***自治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政协副***等职。

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地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邓宝珊(1894年—1968年),甘肃天水人,是爱国将领,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官拜国军的陆军上将,西北军的重要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革,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甘肃省***。

△侯世奎(1911—1***6),甘肃省皋兰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历任甘肃省军区参谋长、西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鲁瑞林(1911-1999),临夏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2月加入中国***,曾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云南省委书记、***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地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靳虎(1911—1989)甘肃省榆中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曾任海军炮兵学校副校长,海军预科学校校长,***海军军械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康健民(1916—1***7)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志愿军军政委、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宁夏***自治区第一书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懋功(1916—2009)甘肃华池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空军某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空军司令员。

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地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明远(1911—1996),甘肃省岷县人,1931年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车管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

△李化民(1915年—2002年),临洮县洮阳镇卧龙人,宁都起义后参加革命。曾任广州市防空司令员、***军长、***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甘肃各个城市之间有哪些“梗”?

首先,我是甘肃人,很高兴前一段时间我们的省会兰州,走进了二线城市的行列。

那么,就有人说了,甘肃是一个二线城市拉着十几个五线城市,这可以看做是对甘肃的冷嘲热讽,但,我相信我们甘肃会发展起来的!

我认为,我们甘肃的文化是丰富的,各个城市间也有不少“梗”,让我给大家捋一捋。

首先,说说兰州。兰州最好吃的是兰州牛肉面,可是不知不觉闻名全国,甚至世界的,却是兰州牛肉拉面。

然后就是我们的庆阳了,甘肃各地区最为倔强的性格以及婚嫁高彩礼、气走长庆油田等传说位列甘肃省奇葩榜首,有个庆阳的朋友,性格很倔,我们都说他像头倔驴。

还有就是,天水的“瓷娃娃”了,相比于其他地方,天水的水土不错,也出了不少的名人,这也算是一个小“梗”吧。

最后,就说说我们的“河西酒廊”吧,甘肃是很爱喝酒的地区,尤其是张掖酒泉这一片,酒文化很是了得,可以说是酒桌上歌声不断酒不停啊!

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

还有一则资料,出自于明驼的《河西见闻录》。明驼于民国22年(1933年)夏秋由兰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费时7个月,行程万里。民国23年(193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河西见闻录》,以游记题材记述亲见的河西各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山川风物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河西官场中,通行着一种谚语:“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综述》中引《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云:“‘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而“银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见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书中说“银武威不容乐观”。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名气较大,经常在著作和媒体上被广泛使用,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尽管我们经常使用“金张掖”、“银武威”这种说法,但它们得名之由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据武威耆旧说,民国时有个贪官,外号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银圆叫砣砣)。他先在张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捞了一笔,又听说武威山川秀美,繁荣发达,便四下活动到武威当官,结果又捞了一笔。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从此,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 是两块好地方。

第三种说法用了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为金,所以有了“金张掖”之说,相对于“金张掖”来说,武威就成了“银武威”。

第四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员奉旨到河西巡视,在途中他听到了甘、凉两地流传很广的一句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他放眼凉州满目干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却到处是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当时甘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银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金凉州”。而这位朝廷官员则认为,根据甘、凉的气候特征,应该把甘、凉两地的美称互换,因为金有火性,银具水性,银来凉州,恰到好处。这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金凉州”之名历史上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保存的藏文典籍进行考察、鉴定。在《藏文大藏经》题记中记载道:“抄写佛经的善业功德完成于明代金凉州的甘珠尔殿”,说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据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时还有“金凉州”之称。由此可知,这个传说也值得推敲。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历史、经济与民俗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该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皇帝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长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此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征收赋税的土地分金、银、铜、铁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2等。谢继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标准,以及张掖、武威的土地与赋税征收情况和张掖、武威的人口状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其中包括三点:张掖属‘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土地,数量更大一些;张掖缴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通过元展成的奏折内容这一历史依据也说明,用金、银、铜、铁的等级,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与富庶程度的认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种表述方式。

由于没有史料印证,那么辩论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前面《河西见闻录》说到“在河西官场”流行“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官方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对甘肃镇战略地位重新审视,认识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其便于东西兼顾,并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反应。这样,甘州便成为明代甘肃镇的“总会之地”,是明代经略甘肃的大本营。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代,张掖在军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于武威。如果是官方对张掖、武威进行赞誉,则必然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便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称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水国防教育基地三中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udeedu.com/post/54058.html

相关文章

国防教育体验日征途教育,国防教育体验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防教育体验日征途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国防教育体验日征途教...

国防教育 2024-09-20 阅读1 评论0

国防教育教材教育部,国防教育教材最新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防教育教材教育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国防教育教材教育部的解答...

国防教育 2024-09-20 阅读6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