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张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儒家教育思想主张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吏为师属于儒家教育思想吗?
不属于,以吏为师不属于儒家教育思想。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秦代的国家政策,源自于法家的教育主张。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育
1、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二、扩大教育对象实施“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
1、“礼贤下士”“举贤才”
2、通过教育培养士、君子和成才。
以吏为师,不是属于儒家的教育思想,而是属于法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在战国早期就有很多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
以吏为师应该是属于法家的思想,因为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主张用法律来维护君主的权威。
1简述孔子儒学创立的背景及其本主张?
背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了.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西周前的井田制被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从而使旧贵族分化成新兴的地主阶级,于是他们为了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劳动力)便有了春秋的争霸战争.
而孔子是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他认为春秋的战乱是因为没有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制度(春秋的战乱是因为诸侯国把周天子给灭了,所以孔子觉得是下级触犯了上级,因为下级无视那些等级制度.)所以他主张恢复周礼.同时又提出了仁 礼 中庸等思想,又开创了私学,把他的思想传下去……于是形成了儒家学说.
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
(2)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的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4)儒家学派诞生在鲁国,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5)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在学习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态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这实际代表了学习者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境界,由低向高的三种境界。仅仅凭借功利目的推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之人与功利学习者不如以学习为人生最大乐趣的人。处于这个乐知者境界的人,会自发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保持强大的学习习惯,他会领略到一种人生中真真的无限自由和无阻无碍,超越日常生活的羁绊与无聊。而当初在同一起点的功利学习者和乐知者最终将会体悟到人生的艰难和空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张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张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