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事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事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王充(27—约***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也非常著名。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提出“元气”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基础,人也是由天地之气而形成的,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此外,王充还反对有神论,认为人的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
“死而精气灭”。土允曾作《可孔》和《刺孟》等篇,反对需家古是今非的观点,提出“汉高于周”的历史进步观点。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今仅存《论衡》。他的思想对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其中的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衡》当中。
王充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即文人、鸿儒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形成强烈的学术民主思想。解放旧的思想观念,破除传统守旧的教育权威,在当时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文人:知识渊博,融会贯通。能理论联系实际,对政治上提出批评指正。为日后成为优秀的行政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鸿儒: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不受前人的思想所约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的知识。其明显的特征是“精思若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学术人才,是文化学者中的最高级别。
王充认为儒家学术有益于政治,诸子百家的学术同样要学以致用。善于学习的人,“其于道术,无所不绝”。知识越广博,思考得越深入,他的观察能力更加敏锐,从政的能力也就越强。读书是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实践出真知。
学知与闻见:圣人的“独见之明,独听之聪”,都是在实践经验中所得。圣人的预见能力并不是“不学自知,不问自晓”,而是在实践中的积累比常人更为丰富,有着更为准确的经验和知识。
思考与求是:王充强调“以心原物”,是通过经验和知识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一因素。通过闻见与学问,推知事物的依据,再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作出正确的决定。
问难与距师:要求得真才实学,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理。“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不崇拜古代圣贤的思想权威,对于孔孟的言行如有自相矛盾,也敢于提出质疑和否定。
王充提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通过激烈的辩论,以启发双方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对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从而推陈出新。
王充强调环境与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学而知之”。反对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重视活学活用的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信师是古”,提倡“问难探索”的学风。对后来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无神论著作,以不畏***的大无畏精神,追求真理,明白是非。因直指官方神学化的儒学,公开抨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灵怪异”,而被列为***,不得留传,直到东汉灭亡,才重见天日。此时的王充已过百余年
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他敢于破除传统,批判权威,给人以耳目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一)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所有这些,不仅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而且他从正面提出“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等积极主张,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王充对当时教育上但拘一经,或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风气,作了深刻批判。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他还批评当时的文吏教育“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河私为己,勉赴权利”,认为这种急功为己的道路是错误的。同时王充也指出儒生“不览古今”的通病,认为“不览古今,论事不实”,他极力主张要“博览”,认为“人不博览”,就不能“闻古今”、“见事类”、“知然否”,这就犹如目盲、耳聋、鼻塞一样,不成为人了。他还主张人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包”,纵要了解“古今行事”,横要通晓“百家之言”。同时对于所学知识,要能应用,正面提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贵通”,“贵及能用之也”。王充的这种主张,在“师法”、“家法”之严的东汉时代,无疑具有很大的积极、进步意义的。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年),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唯物论者,思想家。
王充的的哲学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天地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2、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3、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
4、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王充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把知识分子分为了五类分别是文吏、儒生 、通人、文人和鸿儒,这也是他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文吏在王充的五类培养目标中是最低的,这类人之接受过一些简单的识字教育,但是成人以后一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领而是靠自己的门第家里的势力、攀权富贵最终走到仕途的这条路上;二是儒生:这类人对儒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不能博古通今很多时候并不能令人满意;第三类是通人,这类人知识量比较丰富,博古通今,但是不能够很好的把自己所教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第四类是文人:这类知识分子在知识量丰富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第五类是鸿儒:这类知识分子是王充培养目标中的最高层次,这类人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博古通今,除此之外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创新能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受前人的影响会摆脱前人的束缚充分根据当前的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充的一生过的非常的清贫,不愿意趋炎附势63岁辞官回家,教授终生。
试题回顾:
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 )
A.雅儒 B.文吏 C.大儒 D.鸿儒
【答案】D。解析:王充认为教育目的主要培养五类人分别是文吏、儒生 、通人、文人和鸿儒。其中最高的目标是鸿儒。
【知识点】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汉代的教育家的思想
【难度等级】★★
学生在校不听话,老师让家长陪读合理吗?
很多老师都***取了这种办法,包括我!
班里一个孩子特别的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说小话,路队当中打打闹闹,我说了多少次,不见效果。于是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她来学校盯着孩子待一上午的时间。家长欣然同意,她仅仅在班里待了两节课,就走了,临走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在班里待了两节课以后头疼,就回家了,此次活动,让她深刻体会到了老师的不易,待了两节课后就头疼,何况老师每天都陪着他们呢,以后一定要好好地教育孩子!务必配合老师的工作!
从此以后,这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据家长告诉我,这孩子在家里几乎天天挨打!
孩子的变化很大,课堂纪律变好了,不大违反纪律了。对老师充满了敬畏,言听必从。当然学业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知道吗?有时候,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配合,正如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很害怕被揭穿一样。
学生在校不听话,老师让家长陪读,合情合理!
1.法规中没有禁止即为合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即为合情。孩子不听话,让家长进校陪读,还没有触犯那一条法律法规和教师道德规范,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教育孩子确实有效。
2.向孩子表明家长的态度,了解孩子的真实的在校情况。很多孩子之所以在学校表现很差,但是家长却总认为孩子很好。其实孩子总是游走于家长和老师之间,在家长面前强调老师的苛刻,在老师面前又强调家长的理由。以前的一个孩子,每次考的不好,总是对家长说老师教的有问题,很多重难点没有教,家长信以为真。老师让家长来学校陪着听了几节课,家长才发现,老师讲的很好,是自己的孩子的问题。
家长的走进班里,也向孩子表明,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对他表明自己的关心和重视。
感谢刘先生的邀请。
像您说的情况在我们学校也发生过,但是作为老师我是很反感处理学生让家长"连坐"的方法。
1.教师这样处理对孩子会造成更大伤害!
学生大都敏感而有自尊,热爱自己父母。老师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行为,很显然会给学生带来自尊心上的伤害。
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容易造成学生在同学面前产生自卑抬不起头来都的情况。,增加对教师的怨恨,完全没有必要。
2.家长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这样陪读也有点强人所难。
孩子犯错误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就可以了。哪有不犯错误的学生,成人都避免不了,何况学生。如果犯错误就让家长来陪读,那还要教师和学校干什么!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一个萝卜一个坑,离岗旷工,轻则扣工资,重则有可能丢掉工作。家长到学校陪读亦无必要,也没有实际意义。
我想,家长肯定因此而左右为难,不去学校陪读,怕老师给小孩小脚鞋穿,对孩子更为不利;如果去学校陪读有担心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还害怕耽误工作。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电话沟通,如果方便,也可以到学校拜访一下老师,委婉表达意见,发表看法,老师都是明白人,相信老师会做出恰当合理的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老师不应该这么做,学校主管部门也不会允许。但是,在极[_a***_]情况下,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遇到一位转学来我班的高三学生,报到那天,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让老师伤透了脑筋,脑袋挺聪明的,就是不学,来您班让您费心了。我们家长向您保证:您可以***取一切手段,我们家长都会全力配合,孩子转变与否我们全家都感谢您,就怕你不管孩子,求求您了!我们给您写好了保证书,即使出现不好的结果与您无关!”说着拿出了保证书…。我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谈心都无济于事。但我发现,这个学生还有一定的自尊心,讲文明懂礼貌,对父母感情很深,只要不谈学习,父母的话还是言听计从的。最后,我决定利用其对父母的感情,决定最后一试,让其父母陪读。我把想法跟家长谈了,家长说没问题。第二天,我班里最后面多了两位老学生,带着笔记陪同全班同学一起上下课,听课笔记认真。学生们也不清楚听课的是谁的家长,议论纷纷…。当天晚上,这个学生跟我说:别让他父母来学校了上课了。我说是你父母主动要求的,原因不用我说了吧?他表示一定努力学习…。第二天他妈妈没来,他父亲照旧…第三天至第五天他父亲坐在走廊里继续听课。第六天下午自习课课时,这名学生站在讲台上,说明实情,痛哭流涕向全班同学表态…。希望全班同学监督他,让班长跟我、他父亲谈…。第七天,他父亲来到我办公室有坐了一天。从此,这个学生发生根本转变,刻苦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最后竟然考入本一B类大学。至今我们还是好朋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事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事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