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教育救国的观点

nihdff 2024-04-15 85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2. 曾国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呢?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为国献身一事?

张自忠,著名抗日将领,于1940年在襄阳日军战斗中壮烈殉国。应该说张自忠最后死于抗日前线和卢沟桥事变后他被指责为“汉奸”的经历很有关系,张自忠将军是在以死明志,为国献身。

张自忠是原西北军冯玉祥麾下悍将,曾打败过蒋介石嫡系教导第2师。1931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下野,西北军被拆分,张自忠、宋哲元等西北军残部整编为第二十九军。

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教育救国的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这是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第二十九军不愧悍勇之名,在喜峰口一线血战日军铃木、服部旅团,歼敌五千,日军连遭败绩狼狈撤退,这是中国自"九一八"以来的首次大捷,宋哲元、张自忠等人名扬天下。

1936年冬平津地区出现权力真空,面对日本人的威胁二十九军入驻平津地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二十九军已经扩军达十万之众,可惜一方面日本人的和平***象迷惑了张自忠等人,另一方面军阀思想作祟怕被蒋介石抢了地盘。因此当时二十九军一直寄希望于外交解决,在日本人进攻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张自忠等人虽然率军奋勇抗敌,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更是壮烈殉国,可惜已经无力回天。

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教育救国的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掩护二十九军撤退,给部队争取时间,张自忠留在北京和日本人周旋。在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后张自忠不得不启用了大批亲日派以敷衍日本人,引起中国举国声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痛斥张自忠张的“卖国变节”行为,张自忠被认为是“华北特号汉奸”,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

1938年张自忠被任命为五十九军军长,返回部队的时候他对部众宣示:“今天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战死的地方。”应该说在当时张自忠将军就已经存了以死明志的念头。从1938年至1940年张自忠率军先后参加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张自忠每战必身先士卒,战功卓著,威震日军,因功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图片是张自忠将军和夫人李敏慧,我爬楼看了看,很多人在回答中都介绍了张将军的英勇杀敌,所以这里,我想关注下英雄背后的故事,同时说说张将军和夫人的事迹

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教育救国的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自忠曾经被污为汉奸,受尽辱骂,却在1940年与日军会战时战死疆场,战前他这样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他几年未见面的夫人,一个没文化的妇女,听到噩耗后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自尽而亡,她的话平实却让人落泪: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新中国成立后,张自忠被追认革命烈士;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他被列在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

他的抗日功劳就没异议了吧。

张自忠浓眉大眼,长相魁梧,沈梦说张将军的这张面孔,好像天生就要到人间来扛大梁,唱正气歌的!这句话形容很到位。

1907年,还在读书的16岁的张自忠就结婚了,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夫人是邻村长他一岁的李敏慧,李敏慧虽然来自一个乡绅之家,可是她的父亲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送她进过私塾或者新式学堂,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个人的恩爱。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张将军的死重于泰山。但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位身居高位的将军,之所以冒死到前线作战,就是为了摘掉汉奸的帽子,而这个帽子却是当时的媒体与民众给他戴上的。

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中,张自忠率领的大刀队砍下无数日军头颅,让日军闻风丧胆。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原本已经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然而时局的变化却要他面临比一死更艰难的抉择。

随着战场上的失利,29军面临的局势十分艰难,为避免被日军全歼,宋哲元决定率29军主力离开北平。但日军不会让他们轻易一走了之,宋哲元需要一个人留下来与日军斡旋,“忍痛含垢,与敌周旋”,这是宋哲元留给张自忠的话。宋哲元不会想到,这八个字会像刀子一样一点一点把张自忠割死。

张自忠作为29军事实上的2号人物,不可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无比羡慕已经牺牲的佟麟阁与赵登禹,因为他们是为国家而死,留给后世的永远是光辉的民族英雄形象。而自己一旦留在北平与日军谈判,在当时抗日热情高涨的局面下,国人势必会把他当作汉奸,那可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张自忠同冯治安等人留在京津与日军斡旋。相关协议的签署一直扑朔迷离,日军说张自忠签字了,而与张自忠一起留下的冯治安等人向老蒋的报告没签。从结果上看,张自忠帮助29军成功撤离了,同时日军在北平与天津都没有进行大规模***,可以说张自忠做了他该做的事。

但他从此背上了“汉奸”的骂名。对于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来说,无疑比***更具杀伤力。他以集团军司令的身份深入敌后,就是想用自己的鲜血洗刷自己的冤屈。“我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良心上都得安慰,大家更要努力为国杀敌”,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张将军用生命告诉了我们流言的可怕,他也用行动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之一。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与日军激战时中弹牺牲,将军遗体先是被日军发现并殓棺掩埋,墓碑上书:“***大将张自忠之墓”。后被部下趁夜夺回以上将礼服重殓,送回重庆举行国葬。此后又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1940年7月7日,国民***发布褒奖令,称:张自忠“久膺军寄,夙著忠贞,芦沟桥事变后,转战前方,屡建奇勋,方冀干城永寄,翊成复兴大业,乃以鄂中战役,亲当前锋,抱成仁取义之决心,奋勇截敌,重创喋血,犹复猛进不已,并淳谆以效忠国家民族雪耻复仇勖勉部众,终因伤重殉职,全军感痛,***追怀壮烈,轸悼良深”

张将军是一个真正不怕死的人,在他留下的不多的言论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死”字。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到:“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对部下训话时:“我们军人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算完成军人的责任。有机会,我一定带着你们找一条死路去。”与孙连仲谈话时,也表示要“等待时机,舍身成仁,给全军树立一个榜样。

他自己对生死问题的见解是:“即令终老一生,但最后亦不免一死,与其庸碌而死,当不如轰轰烈烈建立一番事业。既有裨于国家,复获显贵之名誉,则虽死不死矣。”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张自忠将军每仗抱定必死之决心,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国家有这样的英雄才像个国家的样子,这样的英雄支撑着我们的国家,支撑着我们的民族,给民族又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说到张自忠将军,人们都知道他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也是二战盟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按说以他当时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完全没有必要和普通战士一样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可他却身先士卒,置自身于险境,最终以身殉国。

当时国内有张将军以死明志的说法。只因1937年4月,他曾率冀察旅行团出访日本。又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听从国民***不抵抗之命令,放日军进入北平,还继续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北平***等职留守北平,落下抗战第一位汉奸的骂名。

这两件事使民间对张自忠产生了极大误解,连上海的抗战民主人士都纷纷联名致电国民***,要求将他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于是在张自忠在枣宜战役战死后,人们纷纷将他的死,理解为其洗刷半生汉奸骂名的壮举,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张自忠)

1933年时,二十九军在宋哲元率领下,在长城抗战中取得喜峰口和罗文峪两次胜利,张自忠也参与其中。但1935年日本通过“何梅协定”,将河北、察哈尔和平津大半***据为己有,国民***在华北难以立足。

等到二十九军入驻冀察平津之后,日本人知道这支曾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和南京国民***貌合神离。所以软硬兼施,一边在军事上挑起事端,一边邀请冀察当局派员访日。意图把这支队伍拉离中央***,实现华北独立,成立第二个伪满洲国。

在这种形势下,二十九军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处理对日关系。虽然名义上仍隶属于国民***,但拥有高度自治权,这种类似分裂的行径自然招致国民反对,为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矛头所指,就是代理委会员委员长张自忠。

1937年4月,在宋哲元指派下,张自忠率团出访日本,根据史学家李云汉的研究,此次出访,张将军并没有做出任何有失体面和职守的行为。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平津大举进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奋起反击。但对与日寇和平相处抱有幻想的张自忠却表示反对,认为尚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对日反击是愚蠢的,还命令所部三十八师按兵不动。此举彻底坐实了他的汉奸骂名,此后半生遭到国人谴责。

曾国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呢?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评价还是很高的

1,首先历史上把他和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归为晚清“四大名臣”

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4,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5,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片面化,曾国藩正面还是反面?我们从前人的评论中似乎可窥知一二。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蒋廷黻:国藩以执两之道,贯经世之学,于社会之改造,则恢复民族固有美德,此之谓守旧;于民族之前途,则接受西洋文明,此之谓革新。

二者同时进行,乃其对我国近代史之大贡献也。盖徒然恢复旧礼教,则不能抵抗帝国主义者之机械科学,何况旧礼教之本身,亦复百孔千疮,有待救正乎?

若徒然接受新文化而不恢复固有之美德,则此腐化之旧官僚社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更何况社会民族之立场,有何术以全盘改造之乎?吾人之所以佩服曾国藩,诚以其眼光远大,订此救国救民之方案,与后日国父之民族主义如出一辙矣。

陈公笃:国藩素拘谨,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独知人善用,是其特长。

过去那些年,[_a***_]戏剧的人物标签化,一出场就能分出“好人”“坏人”,这不符合实际,现实中的很多人是分不出好坏的,有些人勉强区分,也只是偏正面或者偏负面。真正的纯好人和纯坏人很少。曾国藩属于偏正面那种人。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文化,我们可以用儒家文化标准来评判。



曾国藩最为人诟病是他杀戮太重。在湖南办团练时,逮住参加太平军的基本就是杀掉,因此获得“曾剃头”称号,攻下天京之后,又对太平军进行残忍的杀戮。

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能不杀就不杀,这才是正面人物应该做的。可是站在大清朝立场看,那么多人风集云涌般参加起义军,不狠杀根本止不住,维护大清朝统治他那么做很必要。

有人说大清朝已经***透顶,曾国藩根本不应该维护大清统治。然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老百姓的话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曾国藩是大清的官员,大清给他发俸禄,他帮大清平叛,这天经地义。大儒顾炎武说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按照儒家理论解释,维护大清统治是曾国藩的职责,不管大清多么不堪,他都应该维护。

有人会说这是为曾国藩开脱,客观上大清已经***,维护它就是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发展。那好,救民族于危难没错吧?

前面引用顾炎武的话只说了上半句,还有下半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我们常说的警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国藩当然也脱不了责任,那他又做得怎样?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曾国藩,把“平天下”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为了救中华于水火,尽了全力,他做的没得说,这才是他被很多人推崇的前提。



曾国藩积极兴办洋务,建了江南制造局,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在他的建议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是实实在在对华夏民族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讲,曾国藩无疑是正面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救国思想方面蒋廷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udeedu.com/post/3950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