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孟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孟子告子上这个成语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原文: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译文:告知说:人性,好比是柳树,仁义好比是杯盘;把人的本性改变成仁义,就好像是用柳树做成杯盘。"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本来的样子做成杯盘的?还是破坏杞柳本来的样子来做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伤害人的本性去改变为仁义吗?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样的言论了。"
启示:孟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在战国时期周游列国,咨询于君主、大臣、王公贵族、有识之士等长达30余年之久,他的语录巜孟子》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可以说,《孟子》是当代品德教育的主要参考架构。这一章给我的启示:仁义是人的本性,人最初都有一颗善良、仁义之心,是会做出善举的。即使做错了事,也是不得已的,是被环境逼迫的。所以在我们的品德教育中,要从这样的思维入手,才会让人去接受、原谅做错事的人,才会给人以台阶,做错事的人他自己才会原谅自己,他才会从错的台阶上下来,才不会一直错下去,这样才是顺之人的仁、义本性,才是正确的。反之,人做错了事就被认定是个坏胚子,给他贴上"坏"的标签,不给他台阶,他就不会从错的台阶上下来,就只会越来越错,越来越坏。这样就是戕贼人的仁、义本性,是错误的。
与孔子相比孟子教育观有哪些创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一样的,孟子的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孟子的教育主张也有创新:
另一方面,孟子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
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推恩思想现实意义?
孟子的推恩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提倡德政,以民为贵,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相通的,有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对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落实提出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