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荀子教育思想20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荀子教育思想20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异同如何分析?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
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以提出“性善”论,是因为儒学倡导积极入世,对家与国高度负责担当,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阳性学说。如果孟子提倡“性恶”论,还怎么能激发人性正能量呢?
荀子是道家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地位次于老子,只所以提出“性恶论”,是因为道家倡导出世修生养性的,把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等生活情趣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荀子提“性恶论”,就是要告诉人们知恶避恶理念。这与佛教“性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我们不必把目光放在“性善”“性恶”理论争论上,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应该吸收他们的精华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服务。
(蒋荣清,2019.12.16)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侧重点不同,而目标相同。孟子的主张源自孔子,“民贵君轻”在思想上占据主流,政治主张是推行仁政;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主要是指人的本性之中的欲求应该控制,所以推行“严格管理”的法治。
01.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根本目标一致。
孟子提出性本善,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主张通过引导和教化,让善在人心之中成长,让善性得到发扬光大;荀子提出性本恶,主张通过引导和教化,限制人性中的本***求,控制恶发展的趋势,让人性中的恶向善转化。
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是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们提出的理论不一样,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大家认同自己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虽然不一样,***取的方法不同,孟子是扬善,荀子是抑恶,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使“善”得到发扬。
02.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提出。
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根,并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作为仁义礼智先天存在的根本,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发扬,所以人性本善。
荀子提出性恶论,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很深的欲望,表现在“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因为这些欲望的不满足,才会出现纷争和战乱,必须要克制,所以人性本恶。
03.先秦的思想家们其实更加统一的观点是人性本善变。
先秦诸子对人性易变都比较认同。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墨子主张人性如染丝,并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管子说:“民之从利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提出善恶之论的孟子和荀子,同样承认人性不但变易不定,而且善端可得可失,孟子说:“人之所以异欲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亦,君子存在”;荀子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明确肯定了人性的多种可能性和变易性。
04.结语。
性善论和性恶论,终究都有一些偏颇,也都存在道理。我认为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处理人性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这是两个人和两种观点的最大区别。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一致,一方面就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就是扬善抑恶。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判断善恶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人本恶还是本善,怎样才算真善真恶,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如何去评判一个人是善还是恶?评判善恶的金标准,应该是看这个人是否自私自利。(为了生存,努力工作,合理所得,养家糊口,不能看做是自私)。
有人主张本善论,其积极的一面是鼓励人们一心向善。消极的一面是看不到人性恶的一面,不利于加强人性的改造,不利于社会进步。
有人主张本恶论,强调人性的黑暗面,提醒人们加强人性改造,消极的一面是看不到人类的光明前途。
总之,人之初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后来社会因素决定的。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但他们在人性的本质存在很大分歧。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则与之相反,相提出了“性恶论”。那么孟荀关于人性的观点有什么异同呢?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同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认为人的善恶观念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善”是人先天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同样,荀子也认为“恶”是人先天固有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孟荀两者都认为人性的善与恶是与生俱来的,而且他们两者也都认为人性的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改变的。
▲孟子画像
其次,两者都赞同后天经历会影响人性
我们先来看孟子的观点。如果“人性本善”,那为什么天下还有那么多恶人呢?对此孟子用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疑问,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颗;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就像是水会受到山的影响一样,人性也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同样,荀子在提出“性恶论”的时候也会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性本恶”却还是有许多圣人呢?对此,荀子是解释是,外在的“礼”改造了或是说掩盖了人性的恶。所以,荀子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画像
最后,孟荀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片面地把人性归作善与恶两类,并作为人的本质特征,而忽略了人的本质是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所的决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荀子教育思想20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荀子教育思想200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